日报讯(通讯员 管晓珊 全媒体记者 冯志明)爸爸,今天园里来了几拨人,出价到20元,我想再等等,你那边怎么样?”“我这边来订购的人也不少,节前需求量大,价格低不了……”
通电话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叫陈红军,儿子叫陈伟。父子俩分别在通州和如东承包了葡萄园,如今正是阳光玫瑰上市的季节,前来葡萄园采摘和收购葡萄的人络绎不绝。
58岁的陈红军,原先是一名木匠,后来从事装饰装潢工作,30多年,虽几经挫折,但也算顺风顺水,一家人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尤其是儿子陈伟子承父业,也干起了装潢,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父子俩先后也承接了不少工程,在村里算是小康人家。但这样的日子到2018年的时候,父子俩有些不“安分”了。
原来,村里来了浙江客商承包土地种植葡萄,一斤葡萄卖到四、五十元,着实令人心动。家门口的生意眼睁睁看着被别人赚走,陈红军心里有点不服气。“别人能干的事,我为啥不能做。”于是,一有空,他便到浙江人的果园去转转,什么时候施肥、哪个时间修果,他摸得一清二楚。见来了个爱琢磨的人,果园的老板觉得十分投缘,毫无保留地将种植技巧传授给他。无奈由于没有土地,陈红军的种植梦一直没能实现。
2019年9月,果园老板找到陈红军,说他想到通州承包一片土地扩大葡萄种植规模,问陈红军有没有投资的兴趣。陈红军一听,几乎不假思索就答应下来。热情的果园老板从自己承包的180亩中拿出35亩给陈红军试种,并手把手地帮他选择葡萄品种,带着他一起栽苗。
2021年,果园的葡萄上市了,陈红军带着亲手种植的葡萄,向亲朋好友推介,由于果大质好,35亩的葡萄很快销售一空,每亩收入超过2万元。看到父亲挖到种植葡萄的“第一桶金”,儿子陈伟也萌生了种植葡萄的念头。放下手里的木工活儿,他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2022年,他从浙江老板手里接过40亩果园。父子俩的种植竞赛由此拉开。
“父亲种植葡萄,大部分活儿是他和我母亲在管理;而我种植葡萄更希望带动邻居一起致富。”陈伟说,“邻居们的土地流转了,年龄大一些的在家没事做,我就将他们带到园里,帮着整枝、修果、锄草、施肥。”在他的果园里,常年有10多个零工,68岁的丁淑平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在这里打零工,活也不累,一年有2万多块钱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比在厂里打工划算。”老人笑着说。
父子俩的比拼还在葡萄的品质上。“我们爷儿俩种的都是阳光玫瑰,葡萄的修果十分重要,今年我的果园从云南请来10名技术员帮着修,不仅果型好,果实也很大。最重要的由于时间把控得好,品质比我爸爸的葡萄要好。尽管我为此花了近20万元,但我觉得很值得!”陈伟不无骄傲地说。“这两年种植葡萄的人多了,要想卖得好,科学种植真的很重要,同样的品种,果型不同,价格可能有10元的差距,高的卖到三十多,最差的5块钱一斤还没人要。”陈红军深有同感。
父子间有竞争,更多的是交流与合作。今年5月,如东连续的大雨,陈伟的葡萄园由于地势地,积水很深,如果长期积水,势必影响葡萄的生长和果子的品质。陈红军闻讯,立马从通州赶回老家,与儿子一道挖沟排水。“多亏了我爸,不然,我的葡萄也不会长得这么好。”望着果园里一串串饱满的果子,陈伟感激地说。“今年我的果子比儿子的差一点儿,但我的产量要比他高一些。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我们明年再比!”陈红军风趣地与儿子击掌。
想不想认识这对热衷于种植的父子俩?有机会到掘港街道晨缘阳光葡萄采摘园,说不定可以找到他俩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