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袁嘉翊)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当下,我县解锁“加减乘除”新算法,精心构筑舒心营商“暖巢”,吸引众多企业纷至沓来,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插上了强劲有力的翅膀。
做“加法”——
添干劲活力 促服务“加码”暖企心
“加”,意味着增添奋进干劲,加足马力,让服务“加码”,形成强大的叠加优势。在营商环境的诸多要素中,服务是核心。我县在服务优化上做足“加法”,为项目建设筑牢根基,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县科技局打造“科小二”服务团队,深入一线、走访调研,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精准化服务,打通服务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县数据局推行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县镇两级帮办代办专员协同发力,全流程跟踪服务企业报批报建工作,助力工程建设蹄疾步稳;县人社局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举办政策解读会、惠企服务宣讲等活动,将政策“大礼包”送到企业“家门口”;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推行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当前,“干字当头、干出精彩”的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一年我县应进一步优化环境,持续为服务“加码”。大力营造亲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标对表、取长补短,主动“变通”,形成办好一件、引来一串、开发一片的流动效应。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借助数据赋能,以精准高效的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持续擦亮“如来如愿”营商环境品牌,培植投资“乐土”。
做“减法”——
减繁琐低效 助流程“减负”提效能
“减”,意在减少干扰,摒弃低效模式,锚定工作“靶心”,让企业轻装上阵。全县首张企业迁移“一件事”平台办成的营业执照颁发,实现了共性材料系统调用、个性信息同步采集、申请表单自动生成、电子签名同步入网,5个部门、9个涉企事项一网通办,有效解决企业“迁移难”“程序繁”“时间长”“多地跑”等问题,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县政务大厅不动产登记窗口以“减”为要,“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打破地域限制,让远在西安的刘先生轻松拿到如东商品房不动产权证书。在风电企业聚集区,如东建立起“沿海风电法务港”,实现服务事项“一窗”流转、协调和反馈,有效缩短服务响应时间。
减环节、减时间、减次数……持续做好“减法”,是优化营商环境必须答好的一道客观题。
如东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大刀阔斧做“减法”,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简化以往繁琐复杂的办事流程。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行政审批时间和成本,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目标,优化“一件事”办理环节和流程。持续推进全县“放管服”改革工作走深走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轻企业负担,让市场主体拥有更强的获得感,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做“乘法”——
乘协同之势 促资源“聚变”增优势
“乘”,代表着乘势而上,突破重点,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乘积效应最大化。当前,我县在项目突破上精准发力增动能,在招商工作上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对接、全程跟踪,吸引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在人才发展上紧盯人才要素保障,为企业与求职者搭建沟通桥梁。前不久举办的2025年新春大型现场招聘会,80家优质企业入场招聘,涵盖机械制造、电子电力、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近5000个岗位,满足了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出台了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为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让人才能够安心在如东创新创业。
优化营商环境并非易事,不能仅停留在出台几条优惠政策、实施几项便民措施上。在各地都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激烈竞争态势下,如东必须拿出百舸争流的拼搏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跑出“加速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全县上下要树牢“一盘棋”思想,一体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将营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打造,注重系统集成,统筹兼顾,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完善产业配套,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重视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充分发挥交互凸显的“乘数效应”,形成综合最优的比较优势。
做“除法”——
除旧弊难点 以法治“护航”稳预期
“除”,彰显的是破旧立新的勇气,对不合时宜思想观念的摒弃,消除梗阻,除旧迎新。
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如东法院紧紧围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加固“法治屏障”,全力打通企业落地、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堵点”,让企业摆脱包袱,轻松上阵。在立审执各环节、各领域精准发力,做好司法为民,做实审判职能,做深“枫桥”实践,做优善意执行,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支撑。通过“产业链+法律服务”机制整合法律资源,帮助企业规避潜在法律风险,有效整合各项服务机制,研究法律风险防范对策,为企业提供风险预警、法律咨询,提升企业防控运营风险能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既离不开一流的服务和要素保障,也离不开完善的法治服务。因此,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更新观念,打破常规思维束缚。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全面推行监管,依法严惩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以稳定的预期为民营经济提振信心,以法治的手段为各类市场主体保驾护航。
同时,“除”去不良作风,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和自律意识。严明狠抓落实的责任机制,树立实干担当的鲜明导向,健全严督实查的考评体系。推进政务公开,防止不正当的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创新政企沟通机制,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目标,持续释放增长潜力、打开发展空间,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当好企业的“店小二”,持续做好“加减乘除”法,以营商环境之“优”,促进高质量发展之“稳”,展现更多“如东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