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茅晨华 贾兆亮 陈斌 孙斌)通江达海千帆竞,转型升级正当时。如东偏居黄海一隅,地理位置曾是如东产业招引和发展的最大壁垒,畅通交通、做优营商,实现洼地崛起,是如东崭露头角的第一步。集聚产业、转型升级,掌控发展主动权,是如东实现脱胎换骨、绝地新生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做强实体经济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融合程度更高,着力打造如东产业升级版。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0亿元,五年间连跨五个百亿台阶,年均增幅全市领先。如东,正以昂扬之势抢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赛道”。
老树发新枝——
质态大提升
南通世纪天虹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老牌的纺织企业,上个世纪70年代这家企业的纺纱锭不到4万,员工2000多人,通过半个世纪的改革,企业的纺纱锭增加到了近7万,员工却不足以前的四分之一,成了一众纺织企业的风向标。这几年的疫情,冲击着纺织行业生产销售,但世纪天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加大了技改的步伐,去年开始计划投入3000多万元,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水平。“国外市场需求不旺,国内又供大于求,所以这几年我们目标不在销售利润上,而是通过技改来摆脱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从而获得新的生机。”公司总经理唐雪峰介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屹立不倒?提升发展质态是企业的必答题。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围绕新产品研发、智能化改造、绿色化生产、本质安全生产水平提升等方面,引导企业加快技改步伐。2017年以来,我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5家,五年净增9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12.7、12.3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6%。预计今年全县年技改投资占比达35%,申报5家以上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5家以上省市级智能车间。
产业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链,产业链质态关乎到经济运行质态。如东围绕九条优势产业链,突出优势产业培育,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安全防护等优势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泛半导体等卓越产业,全力突破一批产业链龙头型、行业领军型和生产基地型项目,着力填补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产业层级更优、完整度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草木新雨露——
集聚新动能
南通迈铂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去年注册成立于如东经济开发区的科创型企业,在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带领下,目前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滤膜、滤芯、滤器研发实验室400平方米,主要用于滤芯、滤膜检测分析体系,为生产研发服务。2021年11月,企业研发出PES微孔滤膜,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
科创项目一直是我县经济发展的短板。近年来,我县将科创项目招引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科创项目招引的科创属性,同步引进知识产权、研发机构、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加强企业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设,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做大创新型企业规模。截至去年,我县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个,省级以上科创平台增至29个,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33个,引育省级以上重点人才74人。今年预计全年招引科创项目100项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以上,以创新主体培育赋能高质量转型。
人才是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我县持续深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引才机制。汇聚社会资源,优选中介机构合作,完善专家资源库,聘请引才大使,建立校友会智库合作基地,出台鼓励社会机构和个人引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办法,借助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积极开辟合作引才、委托招才新路径。优化立体贯通、精准高效的政策机制,集聚人才智力。积极对接、充分运用上级人才计划,不断提升“扶海英才”计划实施能级,探索“以赛代评”“直接认定”等新模式,通过提档、升级、扩容,加强政策驱动,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柳暗花明至——
发展添后劲
5月底,我县成立了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服务中心,将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联合应用、设备、网络等服务商,为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数字化赋能,实现产业要素全面监测、产业服务精准对接,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运行监测、测试测评、解决方案等一体化点单式服务,这也是我县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的“智能大脑”。
转型的步伐越来越清晰。今年,我县将全面落实省、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提升企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和提质增效,预计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项目315个。推动企业外网建设,加快建设覆盖重点园区的“双千兆”高速网络;加快5G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新建5G基站800个(含室分系统),实现5G信号主城区深度覆盖、农村地区连续覆盖,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同时,贴紧九大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发挥数字技术固链延链作用,强化数字赋能,实现全链条泛在互联贯通。锚定3至4个产业链打造产业大脑,搭建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强化工业互联网供给侧和需求方双向互动,打通堵点卡点,引导企业积极对接工业互联网平台,能上则上、应上尽上,享数字化转型红利。
此外,我县还将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提升能效水平,通过推进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存量企业绿色化转型、打造绿色示范企业、加强技改项目节能监管等举措,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其中,工业用地将抓紧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如东县工业用地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试行)》,深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低效闲置产业用地再利用,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同时,持续对应税销售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开展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并创新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加强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引导资源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