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袁嘉翊 陈顾 实习生 周朱霄苒)蛇年的脚步悄然临近,县城里已经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级非遗项目面塑(如东面塑)传承人罗彬,正为这个新春塑造独特的蛇年祝福,通过面塑传递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踏入罗彬的工作室,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琳琅满目,而在这个新年的氛围里,形态各异的“蛇”无疑成为了主角。
“为了迎接蛇年,我构思了好几件作品。这是以《白蛇传》为蓝本创作的许仙、白娘子,这是寓意吉祥的灵蛇迎春,我特意把蛇元素与传统的年年有余、小孩迎福等元素巧妙融合,还有这些可爱的卡通蛇。”谈及今年的创作灵感,罗彬兴致勃勃地介绍道,“在传统文化里,蛇象征着智慧、灵动,还寓意着蜕变与新生,所以我就创作出这一系列充满新春氛围的作品。”
“这些作品太惊艳了,感觉制作难度肯定不小。我就从这个萌趣的卡通蛇入手吧。”带着惊叹与兴奋,记者跟着罗彬开启了如东面塑的学习之旅。
“如东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通过搓、揉、掀、捏、点、切、刻、划等手法,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罗彬笑容满面地讲解道,“我们要做出蛇的样子,首先得搓面团,找到手感,才有利于后续的塑形。然后把面团搓成蛇的头部,注意把握大小和形状,接着再处理身体部分。眼前这些工具,每一件在塑形时都会发挥独特作用。”
“这面团感觉和小时候玩的橡皮泥有点像,可在我手里完全不听使唤。”记者接过面团尝试起来,可面团在手中却不太听话,怎么都捏不出想要的形状。“罗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让它更生动地展现出蛇的灵动特点呢?”
罗彬在一旁手把手指导:“别着急,刚开始都是这样,慢慢来。你看,调整一下力度,再这样稍微搓一搓,形状是不是就好多了。”
在罗彬的悉心指导下,记者的卡通蛇终于初现雏形。看着自己的“成果”,记者笑着打趣:“总算是完成了,不过跟您的作品比起来,粗糙程度一目了然。”罗彬老师连忙鼓励道:“第一次就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只要多练习,肯定会越来越好。”
“我觉得,制作面塑这不仅是一份手艺,更是一份融入我生命的热爱。”趁着休息间隙,记者与罗彬老师聊起了他的面塑人生。罗彬告诉记者,他自幼跟随父辈学习面塑,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他在传承传统面塑技法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泥塑、陶艺技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创作的题材多源自民间习俗、百姓生活剪影以及民间传说,以百姓的视角忠实记录社会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传播本地民俗文化的独特载体。
“那您制作一件复杂的面塑作品,通常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记者接着问。“一件复杂的作品,大概需要一周时间。每个细节都得反复雕琢,力求完美。前期构思和打磨的时间往往比较长,一旦确定了主题,后续制作就会顺利许多。”罗彬认真地回答。
在罗彬家中,记者看到书架上摆满了获奖证书。2013年,他获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如东面塑)市级传承人;2017年,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2020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泥、面塑”项目一等奖。同时,罗彬还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演,2011年和2012年参加了新加坡第十八届和十九届“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2013年参加了在法国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2016年至今一直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展示“如东面塑”技艺,其作品多次入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展览。
如东县文化馆(如东县非遗保护中心)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面塑(如东面塑)的项目保护单位,积极为罗彬搭建传承平台,有效地开展该项目的保存、保护、传承、传播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如东面塑的社会影响力。在如东县文化馆,罗彬拥有自己的面塑工作室,并定期举办面塑技艺培训。与此同时,他踊跃投身非遗进校园活动,先后在南通十几个学校讲授过面塑课,获评2022年南通市“非遗进校园”南通面塑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如东县优秀校外辅导员,在通州中专开设的《南通面塑技艺》公选课被评为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
在传承和推广如东面塑的道路上,罗彬从未停歇。他坚定地表示:“新的一年,我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如东面塑。今年,我们计划在学校教学和公益培训方面挖掘更多新元素,鼓励大家创作出更多精彩作品,让如东面塑走得更远、传得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