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汉”变“种植大户”“粮果”套种筑起“致富梦”
来源: 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19 累计次数: 字体:[ ]

(全媒体记者 周颖石 单佳凯 宫向群)拉地膜、扣保护桩…… 2月18号,记者来到河口镇龙坝村双爱家庭农场,农场主徐爱宏正和工人一起在葡萄田里搭建钢架大棚,干得热火朝天。这10亩葡萄地是徐爱宏新扩种的,也是他接下来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心血的“试验地”。

2002年,徐爱宏从部队退伍,先后经历了出国打工、服装批发、生猪养殖,但是都没有成功,一度让他心灰意冷。2012年,徐爱宏回到龙坝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瞄准了土地流转的好势头,抱着“搞出点名堂来”的想法成立了如东双爱家庭农场,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植传统稻麦。

仅凭一腔热血却毫无经验,让这位“种植小白”没少栽跟头。2016年连续雨涝,小麦赤霉病,水稻穗发芽,当年地里稻麦颗粒无收。2018年,由于烘干后管理不善,导致500多吨水稻发霉,损失40多万元,2019年,900亩秧苗因毒土全部坏死,直接损失达60多万元。接连几年受挫,因为没有种植经验, 地里20亩桃树仅存活100棵,桃树前后损失7万多元。看着多年的心血和投入白费,对徐爱宏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一直受到打击,很茫然,心里五味杂陈,特别难受。”徐爱宏说。

但是军人不放弃的劲头让徐爱宏没有退缩,几次打击下来,徐爱宏意识到拓展农业种植知识的重要性,他多次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认识各地种植能手,向他们讨教种植技巧,终于摸索出了经验,稻麦种植家庭农场也步入了正轨,去年1000亩土地产出效益60多万元,终于迎来了丰产丰收。有了技术经验,徐爱宏继续在他的田里搞起“新花样”:购买桃树与稻麦进行套种。地租、肥料,人工、时间,桃树挂果前三年是无收益、纯投入的,加上徐爱宏没有桃树种植经验,任由其自然生长,种植初期20亩桃树仅存活100棵,损失率近90%。后来又遇冰雹,桃子开裂无法达到出售品相,前前后后损失7万多。看着多年的心血和投入白费,徐爱宏的内心只有无助。徐爱宏坦言:“当时已经拿不定主意了,不知道桃树还能不能继续种下去了。”

一地的坏果意味着徐爱宏再次回到了原点。他不放弃,主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虚心学习技术经验。2019年,桃子品种——“寒露蜜”上市,所有产果一周内畅销一空,徐爱宏喜不自胜。“最夸张的就是客户等不及亲自下地采摘,桃子没出果园,就被采购一空了。”描述起当时热卖的场景,徐爱宏笑意盈盈。他还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现场指导桃树种植,2019年,他种植的“寒露蜜”上市一周就销售一空,“最夸张的就是慕名前来购买的客户亲自下地采摘,桃子没出果园,就被采购一空了。”描述起当时热卖的场景,徐爱宏的脸上笑意盈盈。

桃子成功上市为徐爱宏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他信心大增。桃树种植成功就像一针强心剂,鼓足了徐爱宏继续扩种的信心。趁着这年丰产,徐爱宏算了一笔账,果树的亩产值最低不少于1.2万元,种植效益远高于稻麦种植。趁热打铁,徐爱宏又引入了22亩新品种——“霞晖8号。“父母也从一开始的不支持到现在鼓励我扩种,他们也看到了果树的可观效益。”

正是因为徐爱宏的敢为、勇为,如今,这位“门外汉”已变成了“专家”,“双爱家庭农场”名声“大噪”,他的稻谷品牌“穗玥田”,桃子品牌“园有桃”更是名声在外。他开始转变经营思路,计划将自己的农场打造成一个集采摘、观光、餐饮、认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让前来观光的人享受到农旅结合带来的别样乐趣。

今年是徐爱宏“埋头苦干”的第八个年头。从事农业种植以来,一路上有苦有甜,徐爱宏从未放弃,“撸起袖子加油干”,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奔小康,走出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我现在对稻麦和果树的种植越来越有底了,心里有底,胆子也更大了。未来还是继续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幸福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