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来源: 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6 累计次数: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曹建明 单佳凯)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近年来,我县科技创新工作以国家创新型县份、全国科普示范县建设为抓手,推进创新发展“新动能”、成果转化“新通道”、资源集聚“新高地”、创新创业“新活力”“四进”工程建设,助力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型”向创新集约型转变,全县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企业创新增活力

位于如东经济开发区的南通创亿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在大尺寸液晶显示背光技术领域逐步形成自有的技术成果,产品获授权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美国专利1件。公司的产品量子点光学扩散板获得2022年度SID最佳显示组件产品奖,目前已成功量产,并向TCL、海信等电视品牌企业批量供货。

作为一家科创型企业,创亿达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赋能行业发展。去年,公司又新上增亮型光学功能板项目,“厂房建成后,我们会引进国内超30条生产线,形成年产超5000万片的产能,预计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应税销售5亿元,助力产业链提质、降本、增效,是全国首创的一款新型显示产品。”公司董事会秘书田涛告诉记者。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关键变量。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大力实施科创企业培育、高新产业壮大、创新载体赋能、区域创新协同、创新生态优化五大行动,不断激发创新动能,如东的企业创新主体稳步壮大,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去年,全县获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16家,较前年净增84家;认定市级雏鹰企业10家、瞪羚企业5家、独角兽培育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6.9%,认定科创项目63个,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8项,全国性团体标准6项,制修订数量全市领先。

智力涌流优环境

集聚多方人才力量,引入各类科技资源,助力更多企业创新升级……今年6月,如东在上海召开科技人才招商会,上海如东人才驿站揭牌,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人才共建共享联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等8个科技人才项目在现场签约。

人才是鼓励科技创新的“软黄金”,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县先后发布人才新政“70条”、实施产才链接“八个一”工程、深化镇长团专家挂钩联系制度等人才政策,巩固“一元领导、整体联动”的人才工作大办公机制,形成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聚才体系和极具竞争力的引才政策优势。与此同时,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化合作引才操作实施办法》,健全社会化引才奖补机制,去年帮助企业引荐博士17人、硕士36人、本科生400余人。

加速培育创新人才,强化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县科技局局长邵亚红表示,今年将争取在两院院士、科技领军人才、外专等高端人才引进上有所突破,全年计划招引外专人才10人以上。同时,加速引入大院大所,研究更具契合度的招引政策。“重点招引具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作为依托的大院大所,加强与重点院校创新资源对接,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合作点,推动高校院所来如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邵亚红说。

科技人才涌流,创新活力迸发,我县还推动科技金融为企业赋能,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金融体系,综合运用科创基金、苏科贷、高企融资直通车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

平台赋能强支撑

今年7月20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领衔的江苏省绿色弹性体材料产业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作为该创新中心具体实施单位的江苏恒辉安防股份有限公司,将为中心有效运转提供大力支持和保障,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优势和紧密合作关系,主动与各级协会、院士专家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江苏绿色弹性体产业的升级创新,力争把院士协同创新中心打造成“产业对接精准化、高端资源集成化、综合平台模式化、服务方式联动化、创新应用效率化”的高效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县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半导体五大主导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积极推进科技招商,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发挥园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形成“产业+科技”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是夯实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也是实现创新突破的加速器。我县不断筑好平台,通过科技资源聚集催生新动能,提供生生不息的驱动力。去年,全县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全县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69家,认定省众创空间1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载体平台达30家。

科技创业力量强,科技创新活力涌。我县将继续强化科创平台建设,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大力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扩容升级,加快推进“科创飞地”等新型科创载体建设,持续完善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完整科创孵化链条,提升“双创”载体服务能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创新协同体系,深化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化,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