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聚焦主体经济
振兴渔业种业 揭秘“蓝色粮仓”的“芯”动能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28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万璐璐 徐书影)近日,由南通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站和如东县渔业技术推广站联手打造的水产养殖观摩活动走进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来自启东、如东两地近50户水产养殖户前来学习考察。

水产种业是现代渔业的“芯片”。长期以来,江苏一直缺乏适宜江苏地区养殖的海水鱼,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一直是我省”短板”。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先后从江苏沿海自然海区捕获了大黄鱼、小黄鱼、鮸鱼、黄姑鱼、棘头梅童鱼、银鲳鱼等10种高经济价值的鱼类品种进行活体保存,建立起江苏特色海水鱼活体资源库,并开展了大量种质资源挖掘和开发工作,旨在进一步丰富沿海水生生物多样化,助力如东特色渔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如东基地目前已经成功攻克了大、小黄鱼等的驯养和人工繁育难关,现在大家面前的池子里能清晰地看到苗的生长状态。我们也希望为我们广大养殖户带来可观收益,为渔业的种业振兴作出贡献......”在室内育苗池内,大黄鱼、黑鲷、银鲳、小黄鱼的人工繁育最新进度令人欣喜,在外塘,多层级海水池塘生态养殖试验、海水鱼池塘生态养殖、海水养殖尾水净化项目、贝类产业新模式新技术研究推广示范项目......养殖户一行边观摩边学习,我县丰富的渔业物种和多样化的养殖模式探索随着基地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被层层揭秘。

“从前我们基地只养殖梭子蟹,基围虾之类的产品,今天参观之后不仅初步了解大黄鱼、银鲳、黑鲷等名贵海产品的养殖前景,还学习到了鱼、贝混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真是大开眼界!”启东市黄海滩涂开发公司总经理施兵抑制不住内心喜悦,他告诉记者,公司有两万多亩海水养殖面积,此番考察本是来取经大黄鱼养殖技术的,一番学习下来,不仅对户外养殖模式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见识到了如东对渔业种业振兴所做出的努力。

“目前我们首次实现了黄海南部野生银鲳驯养和初步突破了全人工繁育。银鲳和小黄鱼都是吕四渔场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珍贵鱼种,实现它的人工繁育对振兴渔业种业至关重要。”基地助理研究员祝斐告诉记者,银鲳是名贵海水鱼类,俗称“白鲳、鲳扁鱼”,肉质鲜美,市场需求巨大,然而“出海即死,鲜有活鱼”的特性,让这类鱼种的人工养殖一度成为空白。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从2012年开始着手黄海银鲳鱼的人工驯化和养殖,在成功攻克了江苏本地“野生亲本驯化”“全人工饲料驯养”“人工催产”等关键技术难点,尝试了室内流水、循环水养殖等养殖模式,在省内率先掌握野生鱼种保活、室内驯养技术、人工饵料快速驯化技术。今年,205尾野生驯化亲本产卵量约有20万粒,成长中的幼苗在20到40克间。

我县濒临南黄海,拥有绵长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渔业具有天然优势,在这里试验鱼种选育,一旦取得成功,便具备产业化推广的现实条件。目前,基地对大黄鱼和黑鲷已经具备了从野生亲本驯化到规模化养殖的成熟经验,并且也在与国家级龙头企业推动我省海水鱼产业化发展。自2010年江苏省开始实施大黄鱼增殖放流计划以来,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已累计向黄海海域投放大黄鱼苗种超1.2亿尾,这对于海区种质资源的恢复提供有力保障,渔民也从中获益,另一方面,新养殖品种、新模式的开发将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广大养殖户增产增收。无论是对资源稀缺的海洋鱼类进行人工繁育、增殖放流,还是进行水产养殖模式多样化的探索,其目的都是为了切实加强江苏海水鱼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充盈“蓝色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