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 如东县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2-01-21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县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较好的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坚持求实效、稳增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0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8.8%左右,超计划1.8个百分点。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5亿元,增长14.13%,超计划8.33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市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达到预期,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1%,服务业投资增长8%,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5%,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比重达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0亿元,增长17.9%,高于计划11.9个百分点。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20亿元,增长6.3%,高于计划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165亿元,增长4.6%,高于计划2.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幅分别达到9.4%、10.6%。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持续攀升,从2020年的37位跃升至33位。

(二)坚持调结构、促转型,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1%,高于预期3个百分点。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40亿元,增长20%,高于上年10.38个百分点。实现规模工业应税销售1520亿元,增长28%,高于上年10.71个百分点,总量保持全市前列。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20家,新培育工业应税销售50亿级企业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4%,高于计划2个百分点。恒尚新材料等7家企业申报省级智能车间,5家企业获批市级智能车间。九九久科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天海洋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恒辉安防、海力风电先后于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710亿元,增长15%左右,增幅高于上年6.8个百分点。

服务业经济持续向好。实现服务业应税销售1500亿元,增长30.4%。实现服务业税收34亿元,增长15%。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达到50%。实现批发业销售额1150亿元,增长19%。实现零售业销售额350亿元,增长12%。新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55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123家。完成房地产销售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增速全市领先。十大行业中,商贸流通、现代物流、房地产、商务服务、旅游休闲等5个行业发展较快,税收贡献占比较上年有较大提升。

现代农业稳中增效。完成粮食种植面积212.55万亩,粮食总产量99.4万吨;试种的“海水稻”平均亩产超700公斤。新增高标准农田12.45万亩。新认定新型合作农场30家以上,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新增农业物联网技术点10家。农机总动力达到98万千瓦。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大豫镇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如意东方”区域公用品牌在南京正式发布,“如东蘘荷”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

(三)坚持谋项目,强培育,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扎实开展。推进精准化招商,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明确、产业鲜明的小型招商活动82场次,组织“四大园区”分别在上海、昆山、深圳等地举办纤维新材料、半导体、电子化学品等专场招商活动。全年新签约项目200个,新注册项目 115个。注重招商人员队伍建设,举办多期招商引资培训班,致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勤奋敬业的招商引资队伍,促进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全年新开工重大产业项目24个,其中制造业项目7个,其它工业项目11个,服务业项目6个,累计完成投资113亿元。继续推进23个续建重特大产业项目的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0亿元。金光、桐昆两个百亿级项目顺利试生产。总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的11个海上风电项目全部并网发电。中石油LNG接收站(三期)扩建全面投运,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项目加快推进,协鑫汇东LNG接收站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华润燃气全国首座LNG接收站项目成功签约。

产业培育力度空前。在全市率先建立县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链长制”,以常态化推进9+N条产业链为突破,围绕发展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重点工作,统筹产业链协同发展。启动全县重点产业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智能化转型和数字化升级为抓手,促进企业从单一的“制造能力”提升向“服务能力+数字化能力+制造能力”升级转型,全面推动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四)坚持促改革、扩开放,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重点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力推动“一件事”落地,推进“拿地即开工”建设模式,试点“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市率先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在南通地区县(市、区)级层面率先出台《如东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国企新能源板块上市工作。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

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创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66%。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企业加速器1家。新增专利授权1758件。中天宽带获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中天科技成功立项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升级项目。28个项目入选2021年省工信厅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中天宽带引进的外国高端人才获评2021年江苏省“友谊奖”,全市唯一。

开放合作不断加强。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新活力、集成新优势、拓展新空间、构建新格局。申报沪通产业合作亿元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25亿元。实现境外协议投资总额近2000万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额超5600万美元,实现注册外资实际到账达到3.6亿美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一方阵。

(五)坚持抓治理,提品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发展能级增强。县城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准。“三河六岸”主体工程对外开放,鹤鸣公园南区形象初显,三号街区、雨润新文化广场、中骏世界城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实施珠江路改造等市政项目16项,完成紫城花苑等5个老旧小区改造,开工建设二手车交易市场、花木市场等专业市场。完成房屋征收面积92.3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增加至31.92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新增110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增幅持续领跑全市,县城首位度进一步提升。

交通路网日益完善。通苏嘉甬如东延伸线、如通苏湖城际铁路成功纳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并列入省铁路发展“十四五”开工建设项目库。南通至小洋口高速、如常高速东延、启扬高速河口互通等多项工程纳入上位规划。洋吕铁路、洋通高速二期工程开工建设,S355路面改造方案设计通过省级审查,228国道八号桥改造主体完工,县道大中修已全部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新能源公交车充电桩建设、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等项目有序推进。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出台《如东县村居土地监管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乡镇污水处理厂、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94%。“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有序推进。培育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各8个;培育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5个、先进村15个。掘港街道虹桥村、苴镇街道何丫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生态环境整治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全县PM2.5浓度为2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1%,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均位于全省前列。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2.4%。能耗双控工作稳步推进,全县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总体下降。系统推进沿海生态景观带建设工作,小洋口旅游度假区“海之城”示范段建设即将完工,其余21公里海堤工程加快推进。

(六)坚持补短板、惠民生,群众福祉日益提升

民生保障精准发力。住房保障应保尽保,城镇新增就业9200人,完成全年任务1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4万人,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长期照护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累计通过失能失智评定并享受待遇4494人,待遇支出6200多万元。累计向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94亿元。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居家上门服务范围,“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达标率”达到100%。

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县公共卫生临床应急中心工程主体封顶,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丰利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教育现代化建设与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宾山初中、友谊路小学等10所学校先后投入使用,中高考成绩再创佳绩,江苏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全省第一。县城“10分钟健身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栟茶古镇中市街正式开街,国清寺遗址保护工程获批施工,五度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县图书馆第三次蝉联“国家一级馆”,并获评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

社会治理巩固提升。“整体高效、一体协同、数据服务”的政府治理现代化体系基本形成。“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平台”的开发与运用全力推进。持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编制了《法治如东建设规划(2021-2025)》,推动依法治县工作向纵深发展。启动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筑牢国家政治安全防线,健全平安建设组织机制,做好大庆安保维稳工作,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绩效显现,电信网络诈骗万人发案率全市最低。顺利通过江苏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跟踪评价。

2021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主要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部分经济指标“争先进位”的赶超态势不明显,个别指标增长不及预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有待夯实;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高端制造业项目招引不足,在建项目投产达效不快,对经济发展拉动不足;产业转型有待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进一步发力,新兴产业规模扩张速度较慢,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跨江融合对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园区承接上海苏南产业转移能力不强,区域互联互通亟待完善。资源要素保障持续趋紧,金融、用能、环境容量等制约日益凸显;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优质资源供给相对不足;城市品质提升任重道远,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持续发扬“狼性精神”“牛劲品格”,保持战略定力,切实加以解决,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2022年预期目标安排及基本考虑

立足如东实际,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提出2022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6%左右

——新培育规模企业335家,其中:工业企业150家,服务企业55家,限上企业130家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4.8%左右,其中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6亿美元

——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低于3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低于45%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过8000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5%

——城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新口径)达到60%

——空气质量好于同期。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持续提升

——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

——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市下达任务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持续下降

——社会文明程度、法治建设满意度、群众安全感均处于全省前列

上述目标中,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类等目标是约束性的,经济增长、创新转型、民生质量等目标是预期性、导向性的。在目标安排上,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持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又要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二是紧扣如东“跑赢新赛程,勇当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发展机遇和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县要持续保持“高点定位”“争先进位”的昂扬斗志,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快稳健增长。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持续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发展基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上来,努力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四是体现发展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快于经济增长。

(二)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说明

1、关于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主要考虑:一是体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二是衔接县“十四五”规划要求和省市发展目标。三是基于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拉动。桐昆、金光项目已进规上企业库,11个风电项目陆续并网发电,将对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拉动。四是落实能耗双控任务的要求。

(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 8%左右。主要考虑:近年来,我县把培育经济增长点作为首要工作,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更为坚实,有力支撑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随着各项减税降费政策举措的深化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趋缓。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按8%左右安排比较合理。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主要考虑:一方面,我县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仍起到重要作用,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必要实现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受宏观环境影响,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的动力不足,房地产投资呈放缓趋势。同时,我县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要在稳定投入总量的基础上提高投资质量。综合判断,将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确定为10%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6%左右。主要考虑:我县工业经济聚焦“四大平台载体”“9大产业链”,着力强链补链,成效初显,为全县产值增长提供支撑。同时,桐昆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再加上我县加大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力度,小微企业“升规纳统”工作成效显著,2021年新进规模企业数量可观,对我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形成一定支撑,规上工业产值有望实现稳定增长。

(5)新培育规模企业335家,其中:工业企业150家,服务企业55家,限上企业130家。主要考虑:一方面,我县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总量持续扩大,经营业态及经营人员素质逐步提升,再加上各镇区对首次纳统的政策激励和差别化的要素配给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纳统意愿增强。另一方面,我县规模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尚不健全,难以持续维持每年300家左右的培育速度,将新培育规模企业确定为335家是自我加压、跳起摸高的目标。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主要考虑:一方面,我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完善等因素提升了居民消费信心。再加上国家和地方促进消费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居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另一方面,鉴于目前传统消费暂无重大提振措施,电子商务尚未能充分发挥效应,购房等居住性消费疲软,再加上实体经济从业人员薪资增长动力不足,老龄化加剧且老年人消费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社会品零售总额增幅定为10%比较现实。

(7)进出口总额增长4.8%左右,其中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主要考虑:对于进口,预计2022年LNG进口量难以继续保持“量价齐升”的局面,化工等工业原材料进口将趋于平稳,重大产业项目的推进及技改项目的实施将带动设备进口持续扩大,但占比较小,拉动有限。对于出口,我县缺少新的较大出口增长点。而且世界主要出口国的生产能力有望继续恢复,从而可能导致订单分流,我县外贸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考虑到开放型经济逐渐成为如东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必须自加压力,克难奋进,保持一定的对外贸易规模。因此,建议进出口总额增幅定为4.8%左右较为实际,出口总额按3%的增幅把握。

(8)注册外资实际到账3.6亿美元。主要考虑:一方面我县载体平台能级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基地快速构建,港口、区位、产业等综合优势得到有效利用,为我县外商招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存在不稳定性,外商投资趋于谨慎。因而,注册外资实际到账按3.6亿美元把握比较合理。

2、关于转型升级预期目标

(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低于45%;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低于35%。主要考虑: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存量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逐年攀升,但因桐昆、金光以及海上风电等非高新重大项目达产影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进入波动阶段,因此,设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低于45%的目标比较符合实际。同时,我县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稳健发展,产值占比稳步提升。但新兴产业培育有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而,设定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较2021年小幅攀升,不低于35%的目标也是符合实际的。

(1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主要考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大研发投入势在必行。我县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导向,加快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企业创新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以及在创新技术研发上的投入的意愿不断增强,设定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以上是必要的,也是可达的。

3、关于民生改善预期目标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主要考虑:我县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工业、服务业较快发展为工资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为我县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各项创新创业政策及就业服务政策的落地落实也会为人民群众带来确切的实惠。可见,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是可能的,同时,这一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工作导向和以人为本的任务要求。

(12)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过8000人。主要考虑: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房市进入下行通道、双减政策效应持续发挥、互联网企业扩张进入平台期,当前市场环境吸纳新就业人员能力有所下降,2022年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但从我县的“小环境”来看,经济发展对用工需求逐渐加大,如东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工作的人员逐渐增多,职业教育与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产业工人的规模有望扩大,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8000人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1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5%。主要考虑:一方面,我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对偏低,不利于消费能力释放,县“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末我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5%,要实现规划目标,每年必须要求1个百分点左右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县城镇面貌持续改善,公共服务体系、就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不断完善,城镇集聚效应持续释放,对农村人口吸引力逐渐增强,也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并形成新的生产力。因此,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目标设定为61.5%是比较合理的。

(14)社会文明程度、法治建设满意度、群众安全感均处于全省前列。主要考虑:社会文明程度、法治建设满意度、群众安全感是今年新增加的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与群众息息相关,能够直观反映群众对三个方面工作满意度、幸福感。目前三个指标执行良好,均处于全省前列。但各县(市)竞争激励,争相出台系列务实举措,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投入大量精力物力,奋力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法治知晓率和群众安全感。因此,设定三个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的目标既是服务全县广大群众的内在要求,也是自我加压的目标。

4、关于生态文明预期目标

(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上述两项为约束性指标,也是落实“双碳”要求的具体体现,每年目标任务由南通市分解下达。同时,考虑我县建设绿色能源示范城内涵的需要和历年的指标完成情况,建议继续安排2022年节能减排目标为完成市下达的任务。

(16)空气质量好于同期。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持续提升。基本考虑:一方面,落实“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总要求,2022年大气环境目标必须要优于2021年。另一方面,我县坚持铁腕整治大气环境质量,积累形成了一套行而有效的方法体系,预计2022年能够圆满完成PM2.5浓度降低、优良天数比例提高的“双达标”的要求。

(17)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基本考虑:近年来,我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突出科学治水、精准治水,强化精准施策和水质管控,强力推进治污项目建设,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水质改善即将完成“量变”积累,迎来“质变”拐点。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县水环境质量基础较为薄弱,大幅改善压力依然较大,实现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目标,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1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上年。基本考虑:一方面,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并非不计代价,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另一方面,我县正迈入发展快车道,经济增长动力强,速度快,多个工程、项目在加快建设阶段,安全监管难度增加,安全生产任务更加繁重,安全生产工作的不确定性较大。综上考虑,建议安排202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