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在你身边 > 促改革
丰利镇着力打通贫困户脱贫“自强通道”,确保建档立卡户1029户1460人全部脱贫——
“志智双扶”激发脱贫“心”动力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15 字体:[ ]

(全媒体记者 陆昊 钱海军 徐海波)“现在一家人都有了固定收入,生活条件改善不少,我家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近日,丰利镇龙口村村民葛一发拉着党总支副书记戴鹏飞的手,激动地说。

葛一发是丰利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和他家一样,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走出贫困、甩开穷帽,成为该镇越来多贫困户脱贫的新气象。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先要扶志,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丰利镇坚持把“扶志扶智”作为脱贫攻坚的方法论,在确保建档立卡户1029户1460人全部脱贫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脱贫“心”动力。

用足政策,鼓足信心

志气,首先来源于信心。

“要不是政府的帮助,我的生活就垮掉了!”说起自己的经历,丰利镇南宁村15组村民徐明一度神思忧伤。他本不是南宁村人,过去因为家里穷,入赘到这个村,由妻子带着孩子与他组建了重组家庭。徐明老实憨厚,人也勤劳,结婚后不久,就给家里挣出了一间瓦房,日子还算宽裕。

几年前,妻子在一场车祸中去世,还没来得及擦干眼泪,一年后,仅有的儿子因病也离开了他。妻子车祸赔偿的几十万元全部用在了儿子的治疗上,还背负了十几万元的外债。家里只剩下徐明孤单一人,他曾一度精神崩溃。村里、镇上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开导。与此同时,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及时为他申请失独家庭补助,并将其列入低收入贫困户,为他用足了政策。“有了政策托底,老徐逐渐有了信心,一步步从萎靡中振奋起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肖飞说,得知徐明有做老酵馒头和酿酒的手艺,村里主动帮他建起小作坊,置办了蒸笼等工具,还积极向周边企业、单位引荐,由于他加工的馒头松软地道,顾客越来越多,每年有几千元收入。

政策是脱贫攻坚取得实效的基础保障。近年来,丰利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做实“基本功”。对全镇建档立卡低收入户进行多轮核查,确保符合低保、五保条件者应进尽进。对人均收入达不到7000元的差额部分和危房改造户补助金,全部由镇财政兜底。和县级挂钩部门紧密沟通,对60名建档立卡户在校学生每学期给予生活补助,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实施卫生健康救助,住院费70%结报,大病起付线降低50%。确保各项政策资金及时足额发放,为贫困户脱贫鼓足信心。

迈进门槛,住进心坎

“身体情况怎么样?”“好多了,现在自己走路没问题,也能做一些最最简单的劳动。我觉得人生又有希望了!”近日,双沟门村党总支书记韦军上门走访,该村低保户宋小梅激动地回答。

谁能想到,眼前身形瘦削但行动相对自如的宋小梅,10年前还是一名卧床的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双腿无法打开,生活无法自理,与此同时又罹患免疫系统疾病。生病之前,她自己做些缝纫生意,丈夫在外打工,她生病之后,丈夫不得不回来全天候照顾她,一家人失去了收入来源。

“我的病逐渐康复,人也能下地行走,真的要感谢政府,感谢曹镇长!”宋小梅说,过去10年里,她好几次想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她那时的体重只有五六十斤,身体条件不允许实施手术。2018年,她通过手机在网上联系上上海一家医院,对方询问宋小梅的情况后,判定可以手术,她马上把信息告诉了曹烨。

副镇长曹烨既高兴,又担忧。作为挂钩帮扶宋小梅家的扶贫干部,这几年,曹烨没少为宋小梅治病的事情操心。但他了解到,宋小梅自己联系的这家医院为民营背景,觉得不太放心,他想方设法联系到上海长征医院,由专家为宋小梅制定了手术方案。除用足用好政府医保、大病统筹政策之外,曹烨帮助宋小梅通过水滴筹筹集资金3万多元,自己也掏了几千元。“曹镇长是真把贫困户当成家里人,只要有空就带点东西上门走访,我们都看在眼里,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丰利镇扶贫办负责人陈新梅说。

“只有先迈进贫困户的门槛,才能住进贫困户的心坎。”镇人大主席朱德军表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做好“志智双扶”工作,首先必须解开扶贫干部的“思想疙瘩”,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上找到“贫根”。近年来,丰利镇积极倡树优秀扶贫干部典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强化挂钩联系紧密度考核,加强对贫困户脱贫问题的现场督办、现场办公,推动扶贫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用在问计于贫、施计于民上。

延展渠道,拓展技能

本文开头提到的龙口村村民葛一发,今年74岁,多年来体弱多病,老伴又是重度智力残疾人,儿子、儿媳没有工作,家庭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2016年,葛一发家庭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镇村了解情况后,帮助他的儿子、儿媳相继找到了固定工作。3年多来,这个家庭已具备稳定的收入“造血”功能,让葛一发一家走出了“阴霾”。

55岁的龙口村村民朱井泉身高不足1米5,腰弓背驼,一人独自生活。老朱虽然享受相关政策保障,但自己总还想着做点什么。“但他的身体条件不好,工作很不好找。”党总支副书记戴鹏飞说,为了这事儿,挂钩该村的副镇长罗晓辉主动跑前跑后,联系企业,最终在镇上的恒强手套厂为朱井泉争取到一个岗位,每月能为他增加收入一两千元。

“不仅能赚钱补贴家用,还可以和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每天都很开心。”在位于丰利镇双灰山村的维亚残疾人之家,该村12组村民韩庭芳正在忙活。每天这里有专人接送他们上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活儿。韩庭芳因先天性腿部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庭生活贫困。残疾人之家的建立,为像她一样的残疾人贫困户搭建了辅助性就业和体能康复的综合性服务阵地。

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近年来,丰利镇着力打通贫困户脱贫的“自强通道”,一方面,设立多个公益扶贫岗,大力吸收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参与镇“五位一体”服务,通过公益劳动,获取固定的收入报酬;另一方面,鼓励动员企业吸纳符合用工需求的贫困人员就业,南通信孚水产品有限公司、丰利机械厂有限公司、南通天联纺织公司等企业纷纷设立优先录用岗位,让一部分人员通过去企业上班实现自身价值。

“多管齐下延展就业渠道,拓展贫困户劳动技能,让劳动成为脱贫最稳定的‘助推剂’。”朱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