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曹磊 通讯员 周霞)羊肚菌又被称为“陆地鱼”,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因为表面有似羊肚状的凹坑而得名,野生数量稀少,人工栽培成为必然。然而因为严苛的种植条件,国内羊肚菌的人工种植相对较少。可就是这样复杂的培育、种植技术却被国峰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国峰用五年时间的研究成功,今年也是他和团队全面种植羊肚菌的第一年。
近日,在国峰家庭农场里,十多位工人正在加紧制作营养包,周国峰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他五年的研究成果——羊肚菌菌包。事实上,羊肚菌基质、菌株的培育、接种,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后期的管理和维护,更是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提及这些年的艰辛,不善言辞的周国峰表示,要想能人所不能,必须承受更大的磨砺。“难度真的很大,比如菌种要退化,要想方设法减少退化的程度,温度、湿度各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
6年前,拥有多年菌菇种植经验的周国峰偶然得知羊肚菌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他还了解到,国务院三峡办委托成立的"沧海桑田”科研课题组发现将桑树根磨成粉末可以用来制作羊肚菌菌种。受此启发,周国峰开始了自己的研究,10多万元的菌种箱、杀菌炉买不起,他就用“土”办法自己做,温度调控、土壤条件,周国峰一步步试错、一步步改进,经过两年的试种终于成功,“掌握这个技术的全市就没几个, 现在我能提供菌种和全部的技术服务。”
周国峰介绍,羊肚菌种植的成功少不了好搭档施兵的帮忙。3年前,他们一同前往成都系统学习羊肚菌的种植技术,回来后,就分工明确,自己负责技术攻关,施兵则负责种植推广和销售。施兵说,羊肚菌作为一种珍稀的食用菌,身价不凡,只要有产品,市场是供不应求,人工种植干品每公斤在1600元至2000元,以亩产500公斤计算,每亩效益超3万元。今年以来,羊肚菌可观的经济效益已经吸引了20多位村民加入,总种植面积有100多亩,“菌种要适应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全国很多地方都长不出来,明年计划总种植面积达到300亩至5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