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曹磊 通讯员 周霞) 所谓“一鸽顶九鸡”,肉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鸽蛋也享有“动物人参”的美誉,深受市场青睐,掘港街道天星村村民袁亚泉瞅准这一商机,2014年开始规模养殖,如今,他的养殖场已经成为一家集肉鸽育种、养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养殖场,存栏种鸽16000对,年提供新鲜鸽蛋20万枚。
“许老板,不好意思,已经没有了,他们之前就联系我了,抱歉。”一大早,袁亚泉就在养殖场里望着眼前的鸽子粪犯愁,愁的不是粪便哪里去,而是已经有四五家预订过的这些“宝贝”,究竟该送给谁,“对于大棚蔬菜来说,鸽子粪就是宝贝,它盐量低,不返碱,这个优势是其它动物粪便不具备的。”
袁亚泉曾是一名下岗职工,考虑到鸽子肠道短,粪便排量较小,又有简单易养,生长周期短,投资见效快等优点,他最终决定把养殖肉鸽作为创业方向。可是,肉鸽养殖对于袁亚泉而言,毕竟是陌生领域,仅靠从书本上学来的一点知识就仓促上马的他,很快便栽了跟头,第一年,他的肉鸽的死亡率达到30%。为了尽快掌握养殖技术,袁亚泉到盐城、山东、河南等地的规模养殖企业看现场、听讲座,回来之后努力钻研,渐渐地,他摸出了其中的门道,成了周边有名的养鸽能手。现在,袁亚泉的养殖场内,饮水、喂料、灯光等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去年更是建起了冷藏库,可一次性储存60万枚鸽蛋。“前两年的行情不错,一枚蛋的价格能达到四元钱左右,今年以来有明显下滑,只有三元钱一枚,可我不担心,行情我无法控制,但我能掌控鸽子的品质。”袁亚泉自信地说道。
如今,养殖场的16000羽肉鸽平均每天产蛋1000枚左右,深受上海市场欢迎。对于日益鼓起的钱袋子,袁亚泉自然开心,但他最引以为傲的是,从决定养鸽那天起,形成的一条环保生态链条始终在他的计划之中。养殖场后面的桂花树、西瓜等农作物和水果因为有了鸽子粪便作为肥料长势喜人,此外,鸽子的粪便还承担着30亩水面的螃蟹、1000多株树木的生长任务,立体种养模式已悄然形成。“因为鸽子吃原粮,浪费的饲料比较多,所以就养了鸡、蟹、鲫鱼和各类树木。”他说。
如今,养殖场里种着罗汉松、无花果、香椿、枸杞等十多个品种的树,袁亚泉表示,下一步,他将在优化品种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种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