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梦凡 张凯)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育秧季,洋口镇杨楝园村党总支书记、洋新家庭农场主邵爱徐格外忙碌,除了村里的工作和自家农场的夏收夏种,还有不少种粮大户通过微信视频或电话请他指点育秧过程。据了解,省内外已有1000多位家庭农场主和种粮大户接受过邵爱徐的育秧指导,洋新家庭农场也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农场。
“我跟你讲,里面水分很足,昨天晚上盖了新膜的苗,长得特别快。”电话里,与邵爱徐视频交流的是启东市冬娟家庭农场农场主杨永金。去年,杨永金上门向邵爱徐学习“蛇皮布”旱育旱管育秧方法,育秧过程中不时向邵爱徐请教,邵爱徐总是有求必答。最近两周,请教育秧方法的人又多了起来。“可能这几天天气有点干,籽放在田里面不浸水,就算下雨,可能也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泡水。”邵爱徐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情况,每年都有种植大户打电话来咨询。
邵爱徐是一名退伍老兵,2013年,他在村里率先办起了家庭农场。由于他热爱学习,善于琢磨,很快成为粮食种植的行家里手。他还尝试水稻育秧栽培新方法,试验成功了“蛇皮布”旱育旱管育秧。经省农技推广总站推荐,仪征市作物栽培站站长秦吉洋带领82名种粮大户登门取经,并邀请邵爱徐到仪征传授“蛇皮布”育秧经验。这一旱育旱管育秧技术很快在仪征普及,还推广到镇江、扬州、泰州等地区。
为了解决秧苗移栽期间劳动力紧张难题,邵爱徐还摸索出了用钢管连接、拆卸自如,可以一次性装载30个秧盘自动下地的“小火车”。这一省工省时的小发明,很快普及到周边县市。他采用微喷(滴)灌技术,在水泥场地上“旱地育秧”取得成功,秧苗损失几乎为零。近五年来,邵爱徐在市县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面向家庭农场主、种田大户、退役士兵等对象,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5个班次,培训人数超过1100人次。两次应邀到远隔千里的陕西省汉中市,为种粮大户作水稻机插旱育秧培训。
近年来,邵爱徐一直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带动周边大户多种粮、种好粮。在他的示范帮助下,许多粮食种植大户受益,洋口镇王鸭村亮云家庭农场就是其中之一。农场主姚银亮告诉记者,2017年,因为要照顾母亲,他辞去了远洋货轮上的工作,试着流转100多亩土地办家庭农场。种植起初,对于农场经营经验空白的他,在新农资设备使用和种植技术上犯了难,于是,请教了邻居们口中的“种植能手”邵爱徐。“我这个机械化全程育秧是跟我师父邵爱徐学的,每到农忙大面积育秧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他都会到现场来指导把关。”姚银亮说,这些年在邵爱徐的耐心帮助指导下,他粮食种植的底气越来越足,当前,农场种植面积发展到700多亩。去年开始,姚银亮又在邵爱徐的帮助下,为周边农户代育秧苗。“我们去年接的单子还是比较大的,也分给姚银亮育。他学会了技术,比我弄得更好,反正市场是敞开的,大家共享。”邵爱徐说道。
如今,邵爱徐已成为省内外闻名的“育秧专家”。先后获得南通市首届“新型职业农民优秀标兵”、江苏省首批“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如东县“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称号。洋新家庭农场也获评“江苏省示范家庭农场”“江苏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