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姚陈 吴莎莎 通讯员 吴琪玲)近日,城中街道碧霞社区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老人的子女用真挚的笔触,讲述了社区多年来对独居母亲的暖心照料。这封信不仅是一份谢意,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碧霞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为民初心。
“云上+线下”
守护托起银发安全感
“阿姨,我两天没看到你发微信了,不放心,特意来看看的。”今年77周岁的顾如珍是一位独居老人,女儿在苏州工作,无法长期陪伴在身边,这些年,社区工作人员早已成了她最亲近的人。因为连续2天没有看到老人的微信动态,碧霞社区党总支书记薛素红有些不放心,一早便和网格员来到老人家中看望。
“小薛,真是不好意思,早上老同学约我去公园拍梅花,一忙就忘记发微信给你了,还让你跑一趟。”顾如珍亲近地拉着薛素红的手,让她赶紧进屋坐下歇歇。薛素红告诉记者,她跟辖区内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都加了微信,每天早晨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微信,“老人们都醒的比较早,他们每天早上都会发早安问候给我,我看到他们的微信也就放心了。如果连续两天没有微信,我肯定就要上门到家里去看一下。”
顾如珍告诉记者,这些年来,社区工作人员在方方面面都很照顾她,生活中给了她许多帮助。疫情期间的一个晚上,顾如珍突发咳嗽、发寒,因为家中温度计失灵,她只能发微信向社区求助。不到半小时,薛素红便带着温度计上门,检测后发现老人低烧且抗原阳性,又赶紧去买药,不顾自己被感染的风险全程陪护。得知老人女儿因感染无法返家,社区每天至少2次电话安抚,叮嘱用药、询问饮食,并协助住院治疗。回忆起这些,顾如珍不禁红了眼眶。“无论大事小情,一点都不嫌我们麻烦,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有他们在,我就很安心。我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让“好人”有“好报”
做孤寡老人的“专属守护者”
“中国好人”管维川今年已经83岁,无儿无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逐渐衰退,行动也变得迟缓,生活自理能力大不如前。因为老人拒绝去护理院,社区便尊重她的意愿,承担起照顾老人的担子。
薛素红和网格员张靖每日探望,风雨无阻。为了解决老人吃饭问题,社区在爱心食堂订餐,每天送餐上门。“春节期间,爱心食堂不营业,我们社区工作人员都轮流给她送餐,确保管奶奶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春节前,管维川突然心脏不适、呕吐,接到老人的求助电话,薛素红和网格员张靖连夜赶来,带老人去医院检查看病。除了生活上的照料,社区更关注管奶奶的身心健康,工作人员还经常陪老人聊天,用温暖的话语驱散她内心的孤独,他们常说“好人应该有好报”。“这些孩子为我吃了很多苦,无以为报,暴雨天我一个人不敢睡,书记还把我接到社区去睡,陪了我一夜,就是亲生的孩子也未必能做到。”管维川哽咽地说道。
“银铃关怀”
升级细节处见真情
据统计,碧霞社区65周岁以上的老人有1400多人,占到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80岁以上的老人有347人。
徐淑群老人几年前身患重病,只有一个儿子远在他乡,常年无法回来,社区主动联系老人建立“点对点”服务,联系医生上门检查、血压监测,为其更换药布、用药提醒。联系江海义工联组建“一对一”志愿帮扶,为其安装“智慧电表”系统,一旦发现屋内电表不跳,系统就会及时提醒志愿者,守护老人安全。平时社区网格员也经常上门和老人聊天解闷,为老人排忧解难。老人的儿子从外地回来,特意为社区送上锦旗,感谢社区日常的照顾和长期的坚守,让外地游子悬心落地。
今年83岁的丛志新、詹寿莹两人都是退休教师,平时子女也不在身边。虽然两人日常生活能自理,但对于家里的整理和打扫已经力不从心,跟社区反映后,社区对接了志愿服务机构,定期上门帮忙打扫卫生,让他们生活更舒适。“找人上门帮我们理发、量血压、测血糖,有什么困难一反馈就立马帮我们解决,效率高的很,真的特别暖心。”詹寿莹连连称赞。
据了解,每逢节日期间,社区还会将节日的祝福送到老人家中,让传统节日成为传递温情的纽带;遇到恶劣天气,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排查安全隐患,安抚老人的心情;烈日炎炎下,社区联系爱心企业主动上门清洗空调;怕老人受骗,还经常上门宣传反诈知识。
“老人安,则子女安,社会安。”薛素红表示,“银发族”始终是碧霞社区最牵挂的群体,虽然不是血缘相连的亲人,但他们会把每个老人的“冷暖”系在心上。在这里,服务不是口号,而是风雨无阻的奔赴。关怀不是形式,而是细水长流的坚守。正如感谢信中写道:“这里的街巷虽寻常,却因温情成了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