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章晶晶 吴文军 徐海波)这段时间,丰利镇退休教师袁金华和他一手打造的“悟园”成功出圈,吸引了大批学生和社会人士前来参观,也被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继2019年当选“中国好人”后,去年,袁金华家庭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2022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一双拿粉笔的手攥起了雕刻刀
袁金华生于1949年,从教41年,是原丰利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教书育人之余喜欢到民间收藏一些老物件,或摆弄摆弄盆景。2004年,袁金华退休了,但退休并不意味着脱离教育事业,为能发挥更大余热,袁金华思量过后,决定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费为孩子们建一座校外德法教育园地,同时也发扬和传承好丰利古镇的传统文化。
说干就干,可是光有盆景及少量藏品还不够,总要向孩子们灌输点有价值的内容才行。在袁金华看来,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首先要懂得尊老孝亲,要懂得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发源,同时还要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于是,袁金华开始频繁拜访各地书法大师,讨教经验,寻求墨宝,甚至带着收集来的明代残碑拓片到北京请著名书画家启功亲自题跋。回来后,袁金华学着拿起雕刻刀,将大师们的真迹和精挑细选收集来的各类传统文化典故一点一点往石碑上雕刻,边刻边学,边学边刻,每天花费十几个小时,双手布满老茧,受伤也成了家常便饭,就这样熬过了10多个炎炎酷暑和凛冽寒冬,磨坏10余把刻刀和1000多只磨头,终于建成了由168块碑石、22块匾额对联组成,涵盖书法文化、二十四孝文化、三教如流文化、法治文化、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等共200多米长的文化长廊。悟园一边建设,一边接待访客参观,2014年至今,已接待来自县内外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4万多人次。
一个人的坚持带动一家人的参与
回想最初,袁金华刚提出计划,家里人就劝他退休了就安心享点清福,别折腾了。袁金华犯起了倔脾气,没听劝,一头扎了进去,同样是退休教师的老伴儿了解他的性子,知道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最先参与了进来,陪着他一点一滴,边学边做。很快,在县中教书的儿子、儿媳也表示理解,并给予全力支持。
为了集中力量干大事,袁金华十几年没给自己添置过新衣,一双儿子送的鞋穿了很多年,补了又补。动工期间,除亲自雕刻每一块碑石外,袁金华夫妇还和工人们同吃同干,亲力亲为。慢慢地,投入越来越多,就像一个无底洞,家底全进去了不说,甚至还欠下了外债。平日里,为了更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放大悟园的影响力,袁金华也会走进机关、村居、社区、学校、企业做知识讲座,一般是不收取酬劳的。但最困难的那次,已身无分文的他授完课后第一次接受了600元讲课报酬,想着能帮衬一点是一点。偶尔实在缺资金,工期进行不下去了,袁金华也会打电话向儿子“求助”,儿子儿媳很快便会把钱送回来。
在袁金华的家中摆着一张小小的四方桌,记忆里他的父母和姐姐就在这张桌上吃饭、祭祖,到袁金华结婚时,他把桌脚修了修便一直放在床头使用,多年过去了,这张桌子一直跟随着他们,成了当之无愧的传家宝。“我想以这张桌子的故事告诉他们,今天生活得再幸福也不要忘了过去那段艰苦的日子,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我要把从我父辈那里延续来的‘敬老孝亲、和睦勤俭’家风传给我的子孙和我的学生们,这是情怀和使命。”袁金华说。
一座园林承载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目前,悟园的主体早已完成,正常对外免费开放,可是袁老师的梦想还未结束。经过一段时间资金筹集、藏品收集等准备工作,家风文化展览馆、张謇与丰利展览馆以及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展览馆仍在扩建当中,有望在今年全面竣工。届时,这场做了几十年的梦才叫圆满,袁金华对此满是憧憬。但最让他为开心的是,每每看到来悟园参观的孩子们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从一座座石碑上摘录内容,都让他坚信,每个进悟园的人都能从中悟一点人生真谛来,自己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一座悟园就像一部好戏,将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送”到了乡间、“种”进了孩子们的心田,成了丰实乡村文化的“粮仓”,也让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着更多人的幸福生活。“袁老师身上那种立德树人、甘守清贫的精神,以及他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他的一言一行,一刀一凿,影响的不只是他的家人,更带动着我们家庙桥村的村民以及全社会关注他的人一起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丰利镇妇联主席管学琴说,“我们丰利镇妇联将和袁老师一起,把悟园的文化长廊及各个展览馆作为阵地,通过袁老师这个最美家庭,讲述最美故事,用典型示范带动更多家庭涵养家教、传承优良家风。”
在袁金华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财富、名利等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热爱中去,给社会留下点什么,精神才能得以永存。这也许就是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