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季雯雯 朱海城 张平)寒冬时节,洋口镇同文村溢香园家庭农场的钢架大棚内暖意融融,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莓香气。上个月,这里的20亩“红颜”草莓陆续进入采摘期,眼下每天有200多斤熟果采摘上岸,销往南通等地。“周末有游客过来,体验采摘乐趣,增加了收入。”这是农场主蔡守群种植草莓的第一年,说起效益信心满满。
今年49岁的蔡守群是洋口镇同文村的种植大户,十年前开始流转土地,种植稻麦等传统农作物,凭借良好的种植技术,他种植的稻麦收益比其他人都高出一些。追求土地更高效益,4年前,在苏南多地参观学习后,他萌生了种植经济作物的想法,当年投资300多万元,流转土地60多亩,建设钢架大棚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但没想到,第一年跟风种植的圣女果亏损严重。“圣女果种植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但现状跟不上,不能实现精细管理。”蔡守群说。
吃一堑长一智,蔡守群对果蔬市场以及自身情况重新分析。“因为缺少经济作物种植经验,只考虑种一些用工量相对较少的品种。”去年,蔡守群前往草莓之乡浙江建德取经,分出20多亩地来种植红颜草莓,和普通草莓相比,红颜具有汁水清甜、口感温润、爽滑的特点,市场认可度高,而且用工大量减少,只有之前用工的五分之一,在效益方面,草莓能卖到5月份以后,每亩收成达到3万元。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蔡守群摸索出种植经济作物的关键。“大众化的农产品不能搞了,亏损大户非常多,亏损面非常大,只能种植一些小众的农产品。”为了跟上市场需求,蔡守群加强与南通、海门、启东、上海等地收购点的信息沟通,了解市场行情变化,调整种植结构。这边草莓刚进入成熟期,那边菜薹已经进入了尾声。菜薹口感脆甜、风味独特,在上海深受欢迎,“它用工特别少,基本是自然生长,一个月时间就能采摘,亩效益达到4000块钱。”
从盲目跟风单一种植,到理性分析改种小众品种,4年来,蔡守群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特色农业致富路。蔡守群介绍,自己投资建设的钢架大棚是双层结构,自然通风、遮阳、控温、喷滴灌等功能齐全,可以对温度、湿度实现精准调节,为果蔬菜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根据成熟期的不同,他还在大棚内种植了蚕豆、香瓜、丝瓜等蔬菜,通过错峰上市,规避市场风险。同时与上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成功打通田间地头与市场端头,多渠道实现了降本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