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缪姗姗 吴莎莎)“有人说驻村干部是为了‘混基层经历’‘镀金’,朱书记怎样看待这样的说法?”
“我们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带着工作任务驻村,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混’是干不出成绩的。”朱寿春是丰利镇双沟门村第一书记,谈及驻村工作,他认为振兴乡村在前,锤炼干部在后。“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要把‘墩苗’留给自己,把‘镀金’留在村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多“墩墩苗”,首先要精选好“苗”。朱寿春2000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并入伍,毕业之后在野战部队历任副连职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协理员、政治副教导员等职,个人荣获旅嘉奖一次、三等功一次。2014年转业至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工作。2001年开始,朱寿春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先后在南京、徐州、南通献血13次,累计献血5100毫升。2021年,为一名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生命,荣登首期“南通好人榜”。
“好苗”需要合适的培育“土壤”,而双沟门村这片土地则切切实实渴望从天而降的“甘霖”。2024年6月,朱寿春被派驻到双沟门村任第一书记,双沟门村是传统农业村,也是南通市经济薄弱村。
产业振兴千难万难,“霸得蛮”是强村富民的唯一路径。在朱寿春看来,“霸得蛮”是一种敢闯敢干的韧劲和尽职尽责的担当。他和村干一起挖掘资源,积极向上争取,向外招引,多点发力,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想办法、找路子。2024年,村里和电信公司协商,废除了2009年签订的通信基站租赁土地一次性补助协议,重新签订协议书,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00元。在2023年出租引江河水面用于河蚌养殖的基础上,继续与承包商对接,2024年新增沙港河水面发包,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9000多元。2024年双沟门村成功申请第二轮强村加油站扶持经济薄弱村项目,自2025年开始至2027年,连续3年,每年将获得扶持资金35万元,主要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时间已经过去四分之一,输血不如造血,要给村里留下一个产业。”驻村书记在村只有两年时间,而朱寿春探索产业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受限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功能规划等弱势,他先后论证调研过渔光互补项目、高速路口充电桩项目、店面房出租项目、标准厂房出租项目、大型农用机械出租项目,还邀请华为相关负责人来村考察智慧农场实施可行性,均未能成型。“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有了想法我就去联系、调研,跑企业、跑部门,请领导把关,各方论证,不合适,重新来,不停地摸索、试错,难是难,驻村书记就是要攻坚克难。”这是一条未经之路,也是一条必经之路。他的计划表满满,只争朝夕,“之后还是要围绕土地做文章,考虑村里出资平整土地,提高流转费,也在商量和其他乡村抱团发展、到镇区进行飞地投资,另外计划联系南通沿海开发集团争取资源,与正大集团沟通,尝试‘自养+农户代养’的合作模式,为村民增收。”创业艰难,更要把握每一次可能和机会。
群众工作千头万绪,“耐得烦”是为民办事的第一要义。土地界址纠纷牵涉农民切身利益、历史遗留问题,朱寿春初来乍到,辅助村干协调种田大户与周边农户的关系,圆满解决僵持两年多的矛盾,抚慰各方情绪,调和邻里关系。朱寿春坦言:“有时一句不符合政策就拒绝,太伤人心。”村中一住户家中漏雨,申请维修房顶,但该住户没有房屋所有权,朱寿春到该住户家中了解情况,几经周转,终于请房屋所有人帮忙申请。“每次村里有新情况、新工作、新任务,朱书记都和村干一起去现场解决,工作上有了新的思路和大家一起商量。”双沟门村党支部书记韦军介绍。
驻村后,朱寿春还想方设法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带领党员参观中共如东第一支部纪念馆,听取老一辈革命家的英雄事迹,鼓励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计划利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经费,筹划改善村党员活动场所、增加党建宣传设施。“目前5万元活动经费已到村,正在进行项目审批,未来还将充分利用南通市委党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请党校老师为村里党员上党课。”朱寿春积极筹集“暖暖农情”博爱基金,争取派驻单位的支持、企事业单位的捐赠、社会爱心募集,并由南通市红十字人道救助基金采取1:1配套的方式,最终筹得41300元,朱寿春计划这笔钱用于春节慰问,为困难家庭送温暖。
学习、融合、发力是朱寿春总结的工作经验,也始终贯穿于他的工作中。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朱寿春承诺:“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村民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休戚与共,今后将继续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中,为村集体的发展和村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任重道远,使命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