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张予钦 吴文军 宫向群)河口镇龙坝村18组村民徐爱宏,用最原始、最质朴的方式种植葡萄,把“细致”二字做到极致,种植第一年便喜获丰收,总产量预计将超过3万公斤,产值预估50万元左右。本是葡萄种植“门外汉”的徐爱宏,培育出的“黑皇”葡萄在2022年南通市优质鲜食水果品鉴推介活动评选中碾压一众“老牌选手”,获得金奖。近日,记者来到龙坝村,探寻徐爱宏“一鸣惊人”的奥妙。
清晨5时许,太阳还没露脸,徐爱宏已来到他的葡萄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葡萄已经进入成熟期,马上采收期就要到来,这个时期关键是要控水控肥,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徐爱宏一边说着话,一边拿把小铲子,沿着根系位置挖开一个小洞细心观察,“你看,这个位置土壤还是干的,这种情况下,追肥之前就要先上一遍水,让水把肥料往根系最深的位置送,确保养分能够直达根系。”15亩葡萄园,23张棚,水肥管理工作量很大,徐爱宏用此“笨办法”,事事亲力亲为。
种植葡萄,辛苦是常态。4月到7月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在这期间,葡萄树要经过四五次剪枝,每一串葡萄都要经过疏果、定型、套袋。徐爱宏每天早出晚归,全身心扑在葡萄园里。剪枝时,手被轧破,疼得钻心;疏果时一直仰着头,压迫颈椎神经,导致头晕眼花直想呕吐,几天才缓过劲来;套袋是个细工作,需要小心翼翼,凝神屏息,稍不注意就会碰掉果子。“对我而言,葡萄就像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培育和呵护。”虽然辛苦,但看到葡萄硕果累累,长势喜人,徐爱宏心里乐开了花。
走进办公室,徐爱宏还是不得闲。他的办公桌上,有一大摞跟葡萄相关的种植技术资料,还有一本黑皮封面的日记本。打开日记本,他在上面记下当天的室外温度、大棚温度、空气湿度、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徐爱宏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这就是他葡萄种得好的“秘密武器”。一天又一天不间断的记载,密密麻麻的字迹将他关于葡萄的故事娓娓道来。
2020年12月,他从张家港的一家果园引进阳光玫瑰、黑皇、妮娜女皇、黑阳光四大精品葡萄。从植苗到施肥、用药,毫无种植经验的他完全参照张家港的种植模式,不曾想还是出现了一些波折。2021年8月,因为两地不同的气候环境,他错过了打药时机,葡萄园遭受了一波虫害。2022年4月,葡萄树开花了,要调配生长调节剂,在72小时内完成保花保果,否则花便会凋落。此时树下长出了小蘑菇,说明腐熟的有机肥含有充足的养分供给葡萄树生长。6月葡萄开始挂果,他随即追水追肥。8月,他发现部分植株产生裂果现象。“我分析就是挂果的时候水肥过量,通过日记本,看到当时水肥用了多少,明年就在这个基础上调整,控水控肥。”徐爱宏本是一名退伍军人,骨子里就有一股果敢认真不服输的劲儿,“葡萄种植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模仿,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一年比一年种的好!”
作为村里的副书记,他还不忘为村民增加收入。忙碌时节,葡萄园总是请村里人来打工。最近他又动员乡亲们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栽种葡萄,并为他们提供果苗、种植技术、农药等,“我不仅希望大家可以在家门口劳动赚钱,更希望他们能够和我一起做大做优葡萄产业,发展这份‘甜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