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曹雯雯 曹磊 通讯员 周霞)一年之计在于春。常年与葡萄打交道的崔海燕,对这句话有着深切的体会。最近,她都窝在新基地里指导工人架设大棚、旋耕土地。“这个基地占地100亩,计划实行立体种植,到明年夏天,这里将会是‘葡萄架下种蔬菜、一地两收效益高’。”她满怀豪情地带我们畅想着这块土地上的繁华景象。
眼前的崔海燕,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干起活儿来,驾轻就熟。然而十年前,她还是一个啥也不懂的农业“小白”。故事,就从那次“心痒痒”说起。
2012年,崔海燕在南通从事水果批发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我县收购葡萄,正巧碰上十里墩村一个种植户想转让土地。崔海燕十分动心,便一咬牙,关掉两家水果店、卖掉汽车,开始了农业初体验。可头两年由于没经验,种植的葡萄不受市场待见,6亩地只卖了两万多元,而且还赔掉了创业的50万元,这是她经历过最为惨痛的灰色时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崔海燕思索着怎样才能突出重围。“它带有淡淡的玫瑰香,市场认可度高,价格也很稳定。”在对市场进行考察时,她发现了“阳光玫瑰”的优势——不但肉质细腻、香甜浓郁、无核无渣、鲜脆多汁,而且市场上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专家给她指点迷津:“沉下心来,提高品质。”
没错,崔海燕回想起水果批发的经验,想要卖得好首先品质得过硬,这样价格再高也会有人买单。于是,她大搞葡萄“优生优育”,不仅挖掉老品种重新栽种,还沉下心在田里研究影响葡萄品质的因素,“除了对土壤进行改良,过程中还要注意病虫害绿色防控,再喷施有机肥、生物菌肥。”
经过三年的精心栽培,葡萄藤下结出一串串大小均匀、颗粒饱满的果实,十多亩地卖出了100多万元,亩效益8万元。其后的几年,崔海燕一边扩大种植面积,一边钻研种植技术,“阳光玫瑰”越种越好、品相俱佳,每年还未上市就被抢订一空,她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公主”。
做守住品质的达人,也要做行业的领路人。一路走来,赚钱已不是唯一目的,将种植技术传承下去,将品牌力量延续下去是崔海燕更在乎的事。为了帮助更多果农在市场“分一杯羹”,她牵头成立海唐春葡萄产供销联盟,不仅吸纳如东本地的葡萄种植户,全国各地也有不少种植户慕名加入,联盟成员将近300名,崔海燕也不藏着掖着,都免费传授技术,并以保护价进行收购。
近几年,种植“阳光玫瑰”的果农越来越多,产业扩大的同时也蛰伏着危机。“品质虽好,但价格优势不再,种植风险逐年增大。”崔海燕开始琢磨着开辟其他新品种。几经考察后,她发现“中国红玫瑰”和“妮娜皇后”很对路子,“‘阳光玫瑰’是绿色的、带有玫瑰香,而这两个品种果肉都是红色的,‘中国红玫瑰’略带玫瑰香,‘妮娜皇后’则是草莓香味,两个品种也更加高端。”
主意一定,去年,崔海燕果断引进20亩试种,同时又扩建了一个占地100亩的新基地。
虽说园子里是葡萄“当家”,但对于新基地种什么,崔海燕有着自己的盘算。经过多年的沉淀,她悟出一个道理,在光照条件和气候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土壤里的营养和有机质是决定葡萄好不好吃的关键,“土壤就像是你的孩子,你怎么对它,以后它也会怎么回馈你。”
于是,拿地后的第一步就是改土。“原来这块地种的是水稻,造成土壤板结,我们就投入有机肥,一亩地放将近30吨,再用挖掘机、旋耕机深翻,让土壤的透气性更好。”崔海燕介绍,新基地都是智能温室大棚,将安上物联网传感系统,实时感知室内外温度、湿度,她打算实行立体种植,上种葡萄,下面分季节种上有机花菜、橄榄菜、羊肚菌等,实现一地两收益。
“现在的土壤肥力比较大,加上这个大棚防虫、防风、防雨,非常适合蔬菜生长。等蔬菜采收后,田里的残根剩叶不仅能增加土壤的肥力、疏松土壤,还能增加土壤的含氧量,反过来又满足了葡萄的生长需求……”虽然面朝黄土背朝天,但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姑娘,却在坚韧不拔的心性之下多了份创新创业的智慧。对于崔海燕来说,她早已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能够把自己的青春扎进土里,当一名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农人,我感到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