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通讯员 陈斌)在苴镇凤阳村,有几个家庭因子女患有精神疾病而陷入生活的困境。县发改委驻村干部谢文杰到凤阳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通过屡次走访,被深深触动。他深知,仅仅依靠这些家庭自身的力量,很难走出困境。于是,他决定伸出援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这些家庭点亮希望之光。
多次走访 掌握情况
家住凤阳村的于某,儿子今年26岁,患有精神类疾病多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日益严重。起初,小于只是不与人交流,后来发展到再不肯出门,并逐步 丧失了部分生活自理能力。妻子也患有智力缺陷,家庭重担全落在于某一人肩上,他仅靠捡废品为生,居住在破旧瓦房中,生活极为困难。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李某家中。李某的儿子今年30岁,从小性格孤僻,不与人接触。受到刺激, 还会产生过激行为。为治疗儿子的病,李某一家跑遍了南通、上海、南京等各大医院,花费了数十万元的治疗费用,但病情始终未见好转,家庭经济条件却每况愈下。
面对这样的困境,谢文杰没有袖手旁观。他带领包组干部多次走访这些家庭,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病情。台风天,谢文杰还带领村干部们帮助于某一家从破旧瓦房转移至村部临时避险,保障了他们的生命安全。平日里,他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募捐慈善款对这些家庭进行临时救济,以缓解他们的燃眉之急。
想方设法 破解难题
因病陷贫的困境,仅靠临时救济和募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破解困难,为患者家庭寻找更为长远和稳定的解决方案。
在深入调研和与相关部门沟通后,谢文杰发现,如果能帮助这些精神疾病患者评定残疾并申请低保,他们就能享受到国家提供的各类救助政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远问题。然而,要评定残疾并申请低保,必须要有医院的诊断证明。可是,于某儿子从未送医就诊,如何获取诊断证明成为了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为此,谢文杰专门去相关医院进行咨询,多次与包组干部对于某及其亲属做好解释工作,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帮助患者前往医院就诊。
在就诊过程中,谢文杰又遇到了困难。小于突然情绪失控,导致于某及其亲属都打起了退堂鼓,大家心灰意冷。无奈之下,谢文杰紧急联系了派出所和救助中心前来协助,顺利将其送到了南通的医院。在医院,谢文杰亲自帮助挂号并垫付挂号费,协助于某办理了住院手续。村干徐善湧也在第一时间垫付了3000元的住院费。经过5天的治疗,小于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后,谢文杰还通过社会关系为其筹集了500元爱心款。
目前,村委会正在帮助其办理定残和低保手续。于某激动地拉着谢文杰的手说:“要不是你,我家这事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同样受益的还有李某一家。在谢文杰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李某的儿子已经成功定残,并申请了“单人保”、计生特扶等政策补助,家庭经济压力得到了极大缓解。
用心驻村 用情助村
谢文杰深知,驻村帮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的困难,更是为了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他不仅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防止发生返贫风险,还带领全体村干在关心关爱重病家庭、困境儿童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并协调各方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帮扶。挂钩单位县发改委也每年赞助5万元慈善款用于村里扶贫帮困。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事务和公益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归属感。通过这些努力,凤阳村逐渐形成了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