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区动态
“指尖上的如东”系列报道之二
竹篾纵横 毫厘“明”匠心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04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周润炎 吴欣宇 徐建彬 实习生 刘畅 张羽彤)以竹编技艺为生,称为篾匠。如东虽然不是竹子的盛产地,但在上世纪,篾匠却是家家户户都接触的手艺人,各家各户都有着竹篮、竹凳、竹筛……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快速发展,塑料篮子取代了竹篮,各样新式的凳子代替了竹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技艺,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岔河镇启秀村有这样一个篾匠,坚守这一传统技艺超过30年,他就是姚爱明。在姚爱明的家里,摆满了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竹编制品。

姚爱明说,竹编技艺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就比如做一个簸箕需要2天半到3天,工艺非常复杂,破竹、抽丝、编织,仅一个部件就有7至8道工序。针对不同的物件,还要使用相对应的材料,竹子、棕榈叶、老黄藤、茅草花……例如芦花鞋就是用茅草开的花,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

不同的部件在编织时,对宽窄厚薄要求又不尽相同,愿意传承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据姚爱明回忆,师傅从业五十多年,也有不少人和他师傅说想学竹编技术,但真正愿意来的没几个,大多都是开个玩笑说说而已,但是他想让竹编技艺传下去。“因为我喜欢做,这是一种情怀,要把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传下去。”

姚爱明是个心灵手巧又肯吃苦耐劳的人,裁、劈、剖、削、匀、刮等十多道工序,粗篾、细篾全套编织之法,他都完美继承了师傅的衣钵。“我前面还有几个师兄,但现在还在坚持做的就剩我了。”尽管30年间时代风云变幻,姚爱明始终记得师傅曾经的叮嘱,手艺人不仅要为自己养家糊口来传承这项技艺,还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竹编技艺的火种。

竹编技艺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如此耗时耗力的产品并不能让消费者买单,流水线上的工业制品,占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家用工具。

大的物件不好卖,姚爱明就钻研更实用、更小巧的竹编产品,小小的店面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编产品。三十年间,竹编技艺对于姚爱明来说,已经从单纯的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转化为倾心的热爱,他的人生早已与这项技艺融合,竹的韧性、艺术品的美,都已经默默融进了姚爱明的品格。

换个角度去看,也许,不知不觉中,姚爱明早已成为竹编技艺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待来日回首,人们或许还能记得,曾几何时,有这样一位篾匠以自己平凡的一生,默默扛起竹编技艺传承的坚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