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讯(通讯员 张浩 全媒体记者 姚陈)每天清晨6点,58岁的朱翌强都会准时从县城的家里出发,前往江苏省首座海岛型变电站所在地——位于长沙镇外海13公里的阳光岛。作为阳光岛变电站项目经理,他负责多项事务,从土建、电气到监理,从场地、人员到车辆,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从2023年5月26日到2024年11月6日,朱翌强529天几乎天天上岛。无论寒冬酷暑,风雨无阻,每天晚上9点半才到家,一直到项目完成跨海送电,用专业和坚韧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保障项目按期投运。
如东阳光岛,是江苏省第一座围填形成的海上人工岛,也是国内最大的海上LNG能源岛。岛上现有6座LNG储罐,可满足江苏全省全年三分之一的天然气供应。为保障能源岛可靠稳定用电,2023年110千伏阳光岛输变电工程启动,朱翌强与其他4人组成项目团队,专门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新岗位,压力大,责任也大”
“这是江苏省第一个由县公司直接负责管理建设的项目,可想而知,当时我们压力有多大、责任有多大。”一接手项目,朱翌强就与团队化压力为动力,“首先针对海边复杂气候问题。”为应对海洋气候对设备损坏,团队在设计阶段创新举措,因地制宜安装摄像头、传感器等智能辅助设备,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降低人员巡视频次,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不仅要应对气候条件,还要克服施工中的技术难题。阳光岛变电站项目电缆采取随桥敷设的方式,16公里双回敷设连接岛内外。电缆横截面达1000平方毫米,容量大、线损小、电磁环境优。“但问题随之而来,单根海缆1660米,加上吊车自身重达200吨。如何在黄海大桥上顺利起吊?安全问题容不得一丝侥幸。”朱翌强与团队认真翻阅资料,多次现场检测,不断优化方案,最终采取在桥墩合理位置起吊的方式确保安全。每次作业,朱翌强都亲自到场,200多次起吊,次次不落,直到电缆敷设工作顺利完成。
“家人的支持,让我坚定了坚守的决心”
“我1985年进入供电系统,母亲一直对我说‘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好好工作’。”阳光岛变电站项目启动后,朱翌强从设备部调到发展建设中心,担任项目经理职务。新岗位不仅对专业有要求,对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年,对朱翌强来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除了工作上的难题,还有家庭的压力。“10月22日中午,我接到妻子的电话说‘母亲不行了’,立刻奔赴母亲身边送她最后一程。”虽然悲痛难以抑制,但当时项目临近投运,将母亲后事交付给妻子后,第二天朱翌强调整心态,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只在心里默默地对母亲说,“身在新岗位的我,将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为如东的发展贡献力量。”
将工作放在首位,将家庭交给妻子,这样的状态在朱翌强的家里是一种常态。“多亏了妻子的支持,帮助我处理家庭事务,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去年也是朱翌强儿子高考的一年。为了照顾放假的儿子,他将儿子带到了项目现场。父亲在外面跑现场,儿子就在办公室写作业,这在同事们眼里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正是这次特殊的体验,拉近了父子间距离。“这次之后,我感到他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为如东的发展感到自豪。”朱翌强说,“有了家人的支持,让我坚定了坚守的决心。”
“朱师傅在,底气就在”
作为供电系统的技术能手,朱翌强工作繁忙,但同事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找他。“只要朱师傅在现场,我们就很有底气。”32岁的徐鹏鹏是阳光岛变电站项目团队里最年轻的小伙儿,在他心里,朱师傅不仅专业水平高,而且为人好、脾气也好,“有时候连打饭的活儿都承包了,特别和蔼可亲。”
正是凭着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对岗位的坚守担当,朱翌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着,尽全力释放生命的光和热。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他多次获评公司“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妻子也获得“安全生产贤内助”荣誉,受到组织肯定。
2024年11月5日,阳光岛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完成跨海送电。作为省内跨海长度最长、随桥敷设距离最远的送电工程,它的建成投运,将大幅提升阳光岛供电可靠性,有效满足岛内已投运及在建的4座LNG接收站用电需求,为国内最大的海上液化天然气能源岛安上“电引擎”。工程还获评国网公司输变电标杆工地和标杆工程。
随着阳光岛变电站项目的结束,朱翌强也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前往了新的项目现场。变的是场地,不变的是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在如东展开,无数个像朱翌强一样的电力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如东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