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专版 / 如东县人民政府
软硬兼施,为百姓生活添“彩”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4-12-23 字体:[ ]

    微信图片_20241221101716.jpg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缪姗姗 吴莎莎) 每天上午,家住城中街道碧霞社区邮电新村的韩国祥买好菜回家,都会将电瓶车缓缓停入车棚,并熟练地刷卡充电。他一边停车,一边告诉记者:“我家住二楼,原来电瓶车充电很不方便,现在有了专用车棚,真是安全又便捷。”

    20年前,韩国祥搬进邮电新村,这几年,在日常生活细节中,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小区的变化。“今年落水管也全部更新了,还重新划定了停车位,现在儿女来看我们,停车宽敞得很。”如今,小区里铁丝晾衣绳不见了,一排排不锈钢晾衣架竖了起来;剥落的墙壁不见了,粉白如新的墙面上画上了文明新规;杂乱飞线不见了,抬头就是整齐的楼宇和广阔的蓝天。

    围墙出新、雨污分流、管道维修、安装监控、照明更新……伐木锯下木花飞溅,挖掘机加紧作业,建筑工人们抓进度、抢工期。眼下,原县制鞋总厂宿舍楼改造工程正在全速推进,掘港街道盐垣社区居民袁学泉每天都要下楼看看小区改造的进度。“桁条、椽子一应俱全,现在附房质量都这么好,看着他们施工,我也高兴。”袁学泉和邻居管怀坤闲聊时感叹,“政府花大价钱给我们改善居住条件,明年的生活会更好。”

    文明创建最直观的是人居环境的改善。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关键小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24项文明创建民生实事项目,对19个社区、50多个老旧小区和125个背街小巷区域进行综合整治。宽敞整洁的县城南市场、悠闲舒适的灯塔社区好人广场、实用耐久的崭新道板……一大批“破而旧”“小而散”“脏而乱”的文明创建民生问题得以解决,补齐了“角落”里的“民生短板”,解决了群众身边所盼、所急,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

    为民惠民,既要考量硬件设施改造升级“利民”,也要关注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悦民”。每周四、周五下午两点,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都会迎来一批小客人,“平结实用,中国结美观,在手上绕来绕去,就可以编出各式各样的绳结,神奇又有趣。”掘港小学三年级学生蓝玫茜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编出中国结,成就感满满。

    每周的“馆校共建”活动由县文化馆、县博物馆、县图书馆三馆共同发力,发挥各馆的场馆优势、人才优势,服务对接我县各中小学,通过开展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公共文化阵地的第二课堂作用。县图书馆副馆长徐铭蔚介绍,在活动中,除了向孩子们介绍新时代图书馆功能,还创新性地开设了皮影戏、糖画、手工编绳、面塑等非遗魅力体验小课堂,“健康生活”儿童保健、魔术揭秘、科学实验趣味秀等科普讲座,说学逗唱相声传统文化沙龙,以及热门借阅书籍读书分享会、小学生朗诵技巧辅导等读者和馆员互动小课堂。今年以来,共计服务接待8000余人次。

    近日,2024年度秋冬文化惠民黄梅戏专场演出走进岔河镇坝东村,锣鼓铿锵、戏韵悠扬,演员们轮番登台表演,精彩的演出让村民过足了戏瘾,陶醉在传统戏曲文化艺术的魅力之中。而在马塘小学的礼堂内,戏曲小品《过关》也惹得学生们哄堂大笑,“我之前听过黄梅戏《对花》,对白简单,旋律动听,今天的演出诙谐幽默,从来没想过戏曲还能这样好玩。”马塘小学四年级学生李彧骁感叹。海韵黄梅剧团团长高玉红介绍,此次黄梅戏系列演出将走进社区、村居、校园,共计带来16场惠民大戏,剧团会根据受众群体选择合适的演出剧目。

    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如东洋口村晚、首届新春豫园灯会、“蠙城之夏”“港城之春”……今年县文广旅局共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200余场,艺术培训1.5万余人次,以不同形式、不同体量配送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共享文化惠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