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区动态
长沙镇滨海村耕海牧渔同富裕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2-10-17 字体:[ ]

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缪姗姗 洪绍敏 徐悦萧 冯益军)“我们村是独一份儿,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民善康这些都是村里帮着交钱,每年年终还有将近1万元左右的分红,福利是越来越好,日子当然越过越富。”正在文化广场散步的长沙镇滨海村村民周萍眉开眼笑地分享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身后喷绘着船只、渔民、海鸟、船锚等海洋元素的文化长廊,记录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富饶和幸福。

长沙镇滨海村位于洋口大道东侧,北倚海堤河,江海交汇,长江以北,14万亩天然滩涂让滨海村同时拥有文蛤、条斑紫菜、黄沙泥螺三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基地,也是大自然赋予的得天独厚的馈赠。20年前,滨海村村民就自发组织建立滩涂养殖场,构建了以党支为引领的“公司+合作社+渔民”合作经营模式。“原本大家都是靠海吃海,依靠海洋捕捞,现在都是近海养殖,讲究养海富海。”今年54岁的杨军是滨海养殖场一场的场长,他的父亲是一名老渔民,杨军34岁来到这里工作,在他眼里,这里几乎是整个中国东部沿海最好的贝类紫菜生活海域。杨军介绍,滨海村村民只要年满18周岁就可以参股,一人一股,每股1万元,年底分红,养殖一场从刚开始的94股增长到250股,近几年每人分红都不少于六千元,每年净利润能达到三百多万元。滨海村还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向现代化、品牌化探索发展,推出高端海鲜品牌“仙缘”“海盛灿”,一入市场即广受好评。大河有水小河满,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受益者自然是村民。滨海村党总支书记马步松介绍:“村里一共1143人,每年帮大家缴纳农村合作医疗、民善康、有线电视费、养老保险这些,支出一百多万元,就是要保证老百姓的钱袋子是鼓的,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

曾经的滨海村海滩腥臭,群众抱怨,如今咸湿的海风吹来的只有惬意。滨海村启动整村规划设计,分步投入1000万元用于综合整治,在黑臭水体整治、生态河堤标建设、美丽农村路创建等一批治理项目上攻坚,全面开展以“四清一治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推动“门前三包”责任制,引导群众自觉形成“村庄美丽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并通过试行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奖励等措施,加强村域环境治理,并在垃圾分类、污水纳管、厕所革命等公共卫生事业方面持续发力,以“最美庭院”评选为抓手,开展庭院整治、墙体喷绘,道路亮化,引导群众清理建筑周围乱堆乱放,整治庭院环境,全面提振海滨风貌田园建筑的精气神,形成了独居滨海特色的“庭院美丽,道路美观,河道美化”的“三美”协调村庄风貌。“之前大家也不注重环境,现在村里路上的垃圾每天有人捡,河道每天有人清理,看着都舒服。”村民陈志林提着长长的竹耙打捞河里的漂浮垃圾,作为河流清道夫,他明显感觉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了。

“现在村里新建了文化大礼堂、文化广场、法治广场、小游园等等文化休闲设施,在节假日还举办各类专场演出,大家自导自演小品故事,唱歌跳舞,其乐融融,健身散步都有了去处,有闲有钱,安享晚年。”周萍风趣地说。村部周边老厂房和民居墙体上喷涂着各类彩色墙绘,村史馆里记录烧盐、垦荒的发展印记,留住渔民村的历史记忆,传承优良家风,涵养淳朴民风。滨海村通过“文化大讲堂”走上滩涂、渔船,组织开展各类宣讲活动。渔民书屋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流动书箱”志愿服务,将文化大餐送到每一个人身边,形成“人人学知识、户户懂政策”的良好文化氛围。每年冬至前后,定期举行移风易俗专场演出,让村民自导自演,生动有趣的小品故事饱含着拒绝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的讽刺,引导群众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现在大家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村里举办的各种活动要吸引大家不容易,我们准备走小而美的路线,让村民自发组织,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马步松高兴地说。

金秋十月,踏浪追沙,正是“天下第一鲜”文蛤肥美的丰收季节。在南黄海的滩涂上,游客嬉戏玩耍、渔工辛勤劳作,渔船来往穿梭,一袋袋文蛤出海入仓,满载而归。在远处的海上风电与港口汽笛声中,滨海村村民将“围垦精神”“洋口港精神”以及世居海边的“渔民精神”融入精神血脉,共同构筑了滨海人民“勤劳不辍、拼搏不止”的精神底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渔民村奇迹,今后也必将续写更加壮阔恢宏的南黄海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