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区动态
交出乡村振兴“新答卷”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24-01-02 字体:[ ]

f369e1308e0a79229618476bfd548851.jpg

(全媒体记者 周雨霁 朱南州)

日报讯 在如东的广袤农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迥异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有的发挥自身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有的利用新技术、新机械,助力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有的扎根乡土,带动父老乡亲共绘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好画卷。他们挥洒汗水、胸怀抱负,在乡村振兴征程上接续奋进。

已经过了冬至,但在掘港街道虹桥村海唐春葡萄产业联盟,生产线上一串串绿油油的阳光玫瑰正在打包、装箱。海唐春葡萄产业联盟技术总监朱春杰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村里量身打造的仓储冷链配套设施,“目前冷库容量是200吨,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保鲜和存储需求了,2024年我们还将新建一个冷库。”

在虹桥村党委书记付新梅看来,村里的配套服务做得好,落户的项目才能看到希望。去年底,虹桥村进入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创建名单,新的一年,付新梅想让村里的发展“更上一层楼”:“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满意,这个满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文明方面,也要让老百姓更加富裕富足。”

一边是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一边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久前,新店镇金发农机合作社种植的稻米“宁香粳9号”获得了南通市第三届优质大米品鉴评比金奖。平均亩产1400斤,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王海青对一年的收成挺满意,他介绍说,合作社目前有农机60多台套,从种植到收割再到销售,能实现机械化“一条龙”,而自己经营的如东海青粮食种植家庭农场是市“无人化”家庭农场,可以实时监控气候、土壤湿度、肥力等各种数据。

跨过2023年,王海青有更长远的规划:“现在提倡智慧种田,我也想从“半无人化”家庭农场向“全无人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绿色防控,实现绿色高效栽培,让粮食更加丰产丰收。”不远处的仓库里,一台台农机整齐停放,王海青告诉记者,这些拖拉机、插秧机都是全无人驾驶的,还剩几台收割机是半无人驾驶,明年他准备花些钱,全部换成全无人驾驶收割机。

在掘港街道十里墩村,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着手准备联合多家公司共同发展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服务。“全产业链服务就是我们给种植户提供种子、农药、化肥、技术等一条龙服务,种出来的产品,我们再联合米厂、粮库进行统一收购。”南通中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爱民告诉记者,由于公司选择的是优质稻米品种,收购价格也会高于市场行情,依托如东大米优质品牌的打造,能真正让种植户和稻米经营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过去的一年,我县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开展新一轮农村公共空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点点滴滴的变化,感受最真切的就是广大的农村百姓。“土地平整了,河坡变绿了,水质净化了,厕所也改造了,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新店镇月池村6组村民杨松林欣慰地说,作为一名农民监察员,去年他参加了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的一年,他希望村里的河道路面、公共空间更加整洁有序,让农村更加美丽宜居。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月池村增加了200多亩村集体土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新增存营收入超过20万元。“村里架设了一部分路灯,改造提升了5.5公里水泥路、6.5公里沟渠。”展望2024年,月池村党总支书记殷花说,还是要通过发展本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让百姓出行没有忧虑,让村容村貌变得更美,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