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263在行动
关闭拆除,禁养区养殖户如何再创业?
来源:如东日报 发布时间:2018-04-28 字体:[ ]

(记者 周雨霁 曹磊 驻镇记者 徐建彬 驻区记者 周霞)去年7月底,我县706个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全部关停到位。为什么要划定禁养区?禁养区的划定有什么标准?半年多以来,被关闭拆除的养殖户转行了吗?再创业的他们又做了什么?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划定禁养区,破解地区环境问题

畜牧养殖业是我县的传统农业项目,过去,不少养殖场都是依河而建,养殖户们将粪污直排入河中,黑河臭水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环境。养殖废弃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水平有限……多年来,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地区环境问题亟待破解。

“县城规划区、建制镇镇区、学校、医院、重要河道……这些区域内畜禽养殖业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必须划定一些基本区域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承载力有限的地块。”如东畜牧总站站长王爱华说。

2016年底,我县按照区域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调整优化了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以骨干河流以及城镇周边相应距离内的规模养殖户为主要关闭拆除对象,实行专区饲养、生态治理。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畜禽养殖所,而在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规模,并要求各镇区引导散、小养殖逐步退出,进一步消减限养区内养殖总量。同时,现有的畜禽散养户必须建设达标粪污处理设施,严禁粪污乱排乱放。


关停养殖户,周密拆除积极引导

家住高新区北场村19组的姜桂林2005年开始从事生猪养殖行业,十多年来,他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猪舍的占地面积逐步扩大到5亩,养殖数量超过400头。对照相关要求,姜桂林家的猪舍紧靠二级河道和公路,刚好在禁养区范围内,因此猪场必须全部关闭拆除。

“去年6月,有评估公司来我家,对猪舍进行现场评估。一开始,我肯定是不愿意拆的,那时候猪刚刚养了一二百斤,正是长的时候。”眼看着从事了多年的生猪养殖不能再做了,一方面,姜桂林心里舍不得,但另一方面,镇上农业部门和村里的帮助协调,也让他渐渐有了理解和支持的心态。

“一些涉农优惠政策和补贴,帮助了我们退养户逐步返本。”姜桂林坦言,有了农业部门的贴心服务,他投资了100多万元,顺利订购了4台粮食烘干机。去年7月,烘干中心刚刚建成,附近的农户便纷至沓来,现在,不仅粮食烘干生意红红火火,针对烘干设备的国家补贴也即将下发。

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划,去年,我县周密制定禁养区规模养殖场关闭拆除工作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推动措施。经历了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名单确定、专业评估、签约腾房、拆除验收等阶段,7月底,全县706个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全部关停到位,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8月验收结束后,9月财政补偿资金就下发到各个财政所。


转行再创业,污染问题成为过去

关停到位只是第一步,对于大多数被关闭拆除的养殖户来说,从事了多年的生猪养殖不能再继续了,怎样转行再创业?是必须面对的重要抉择。

岔河镇振河村16组种植户奚秀兵养殖生猪20多年,去年6月,作为首批拆除的禁养区内生猪养殖户,他的养殖场被关闭拆除。从事了10多年的生猪养殖行业是做不了了,奚秀兵只能另寻出路,想来想去,原先的副业——种植中药材算得上既绿色环保,又能得到高效益。

奚秀兵立即流转了周边7亩土地,连带着自家原有的两、三亩地,全部种植了中药材贝母和元胡,原先的猪舍也改建成了药材仓库。再过半个月,奚秀兵种植的第一批中药材就可以收获了。他算了算,中药种植的效益高,一年下来,和原先养猪的收入差距并不大。不过,最大的变化是,改种中药材后,不仅没有了污染,药材地还能够消纳粪污,环境是实打实地变好了。

“除了种植中药材,还有一些养殖户利用圈舍转产种植蘑菇、香菇,或者对圈舍进行改造,建立加工场所。”王爱华告诉记者,对退出养殖的规模畜禽养殖户,县农业部门进行了多方引导,建议他们调整结构,改养殖业变种植业。据初步统计,目前,退出养殖的农户转产率达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