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作总结暨2014年工作思路
来源: 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4-01-08 08:49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13年工作总结

2013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竞技运动水平为主要任务,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有力地推进了我县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群众体育工作实现新突破

群众体育活动惠及全县百万人民,是全部体育工作的基础。我们充分认识抓好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努力构建面向大众、便民、利民的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群众体育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一抓群体活动组织。结合县十一运会、市十运会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比赛50余场次。特别是全县首届足球业余联赛、全县全民健身周末篮球联赛等大型赛事,给全县体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二抓社团网络建设。根据省局要求,积极抓好体育社团向乡镇、街道延伸工作。目前,各镇已建立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农民体育协会等。老年人体育协会争创3A级体育社团组织。三抓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积极抓好体育骨干培训,先后组织15人参加了省体育局举办的排舞、太极剑、石锁、广场舞、空竹、健身秧歌、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技能晋级培训。四抓体育设施建设。一是完善县城十分钟健身圈建设。开展了以居委会为单位的体育设施分布情况大普查,细化电子地图标注,并成功上线。县城十分钟健身圈建设90%以上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通过省级验收。二是推进镇中心健身广场建设。现在,大部分镇都建有健身广场,但相关体育设施还不完善。我局通过创建国家和省先进健身广场为契机,以产业引导资金为手段,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各镇中心健身广场建设。加快体育中心建设。在县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领导指挥小组的领导下,已完成了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环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的审批;完成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气象灾害评估、岩土工程勘察的开标,召开了扩初设计图纸初审论证会,体育中心的建设正有序推进。

(二)竞技体育工作呈现新格局

竞技体育是体育工作的生命线。针对我县少体校生源萎缩,招生越来越难的现状,今年,我们确定了“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培养尖子,寻求突破”的业训思路。一是项目拓展多元化。为了有效解决业余训练的学训矛盾,我们在体教结合的形式上做了积极探索。要求各学校在做好田径运动队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各校实际选择部分特色项目开展训练活动。县体育局、教育局对体育业余训练成绩突出的学校授予“如东县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对考评合格的特色项目学校授予“如东县县队校办项目基地”。目前我县共有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排球、射箭、击剑等7个县队校办项目落户七所小学。继实验小学、丰利中学成功创建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后,目前我县有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另两个是栟茶中学、马塘中学),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少体校)。不久前,少体校成功创建“四星级”业余体校,成为南通县(市)唯一。这样,以县少体校为主体,以县队校办项目,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载体的“一条龙”体教结合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初步形成。二是竞赛管理创新化。进一步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以赛促训、以赛促送。每年一届的县镇级中小学、完(职)中田径比赛、中小学排球比赛、中小学乒乓球比赛、小学男子篮球比赛、小学男子足球比赛、完(职)中女子排球比赛已形成制度。今年,参加了省县组田径比赛,获2金1银3铜,名列第14位,比去年上升6位。参加市十运会中小学部、职工部、老年部、农民部、社体部所有31个项目的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四名,北三县第一名。其中在市青少年田径比赛中,我县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三是选拔输送常态化。优秀运动员的选拔输送,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们建立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选拔制度。每年都举行全县选材月活动,对全县各基层学校进行了全面普查。今年,挑选了134名体育新苗参加暑期集训。向省市输送了22名体育后备人才,张高泉、陈可、丁倚亮三小将入选“奥运未来之星”。如东籍运动员参加全国十二运会共获得2金4银2铜。

(三)体育精品赛事成为新名片

按照省、市关于体育竞赛工作的要求,站在全局的高度,辨证分析影响我县体育赛事工作发展的优劣因素,在保持“优势领先”的前提下,力争“协调发展”,在保持“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力争“有所创新”。一是培育风筝品牌。认真组织如东县第十四届国际风筝赛暨江苏省风筝精英赛相关比赛,借此契机,积极打造风筝放飞基地平台,培育中国风筝之乡的品牌。二是凝聚击剑品牌。我县在击剑人才输送方面闻名全国,先后向省市输送了百名击剑项目运动员。承办了如东县第五届击剑赛暨2013年江苏省青少年击剑冠军赛,通过举办江苏省青少年击剑冠军赛,扩大影响,力争击剑在我县形成“一县一品”的品牌赛事。三是放大传统品牌。四年一届的运动会是我县的传统品牌赛事,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目前,这届运动会25个比赛项目已圆满结束。此外,我县还承办了市十运会农民部比赛,组队参加了全国健身秧歌比赛获得两个二等奖。通过举办这些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精品赛事,不仅提升如东城市形象,有力的宣传如东,扩大了如东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带动诸如交通、广告、电信、印刷、新闻、宾馆、旅游、餐饮等系列相关产业发展。

(四)体育产业发展凸显新亮点

以体育彩票和体育器材产业为重点,加强体育市场的培育、管理和服务,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做好体育彩票业。着力抓好“11选5”和“即开体彩”两大增长点,加强宣传培训,开展促销活动,引导彩市健康持续发展,全年预计完成销售6900万元。二做大体育用品业。抓住新店镇健身器材产业园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这一契机,积极抓好省体育产业引导资金项目申报,成功指导南通达力斯运动用品科技有限公司获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80万元。成为全市唯一两年连续申报成功的县份。

2013年,我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县体育中心虽有进展,但在全省严重滞后,二是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经济基础薄弱,投入经费少,影响全民健身的均衡、快速发展。三是少体校办学条件虽有极大改善,但招生工作越来越难,严重影响训练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经费紧张,参加省市级比赛、培训等经费不足,县队校办项目(校)场地、器材设施条件简陋,无法满足业训需要。五是体育产业规模偏小,体育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上述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要求和任务,以深入体育事业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竞技运动水平为主要任务,以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重点,实施科教兴体战略,推进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统筹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二)主要措施

1.以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体育服务的国家基本标准,要求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本公开体育服务体系,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加便利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产品。一是继续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的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数据基础。借此普查机会,摸清现有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类型、底数等情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标准制定、规范建立、提供服务和加强监管上来,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二是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保障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单项体育协会组织。积极组织培训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好体育志愿者。继续开展省、市级俱乐部、优秀健身点创建工作。三是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在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中,要创新思路,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继续开展“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活动,努力创特色、铸品牌;继续举办好“体育下乡”、“体育进社区”、“家庭健身大赛”、“晨练点健身大会操”等健身名牌活动。继续开展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测试工作,作为2014年省国民体质监测抽样点,完成所有样本监测工作。

2.以人才输送为重点,提高业余训练水平

一是抓好后备人才选拔、输送工作。以县少体校为龙头,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专项特色学校建设为抓手,主动与教育部门沟通,围绕“厚基础、多输送”的培养目标,把身体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体育苗子吸纳到体育苗子培养和输送的队伍中来,为我县体育发展打好基础。二是抓好全县业余训练工作。除少体校外,还要继续抓好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射箭等县队校办项目,力争早出成果。三是抓好青少年体育工作。配合教育部门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办好每年一届的县镇级中小学、完(职)中田径比赛、球类比赛、阳光体育节等青少年体育赛事,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3.以争取产业引导资金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以体育彩票、精品赛事和体育器材产业为重点,加强体育市场的培育、管理和服务,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做好体育彩票业。着力抓好“11选5”和“即开体彩”两大增长点,加强宣传培训,开展促销活动,引导彩市健康持续发展。二做强体育赛事业。按照省、市关于体育竞赛工作的要求,认真组织如东县第十五届国际风筝赛、如东县第六届击剑赛等赛事,通过举办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精品赛事,提升如东城市形象,扩大了如东知名度和美誉度。三做大体育用品业。抓住新店镇健身器材产业园列入全省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并作为重点扶持产业这一契机,通过积极引导,多方配合,多管齐下,将该园区打造成江苏省乃至全国具有特色的健身器材产业基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努力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着力争取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与相关企业一起,积极向省局争取体育产业引导资金。

4.以加强体育设施建维护为重点,为全民健身提供基础保障

一是全面完成县城10分钟健身圈建设,争取省级专项补助;二是加快推动农村乡镇体育公园(广场)建设,争取省市经费补助;三是开展拆装式游泳池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局专项补助;四是与住建、规划等部门协同推进慢行健身绿道建设;五是积极主动协助体育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完成体育中心建设相关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