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行政审批局2021年工作总结暨2022年工作计划
来源: 如东县行政审批局 发布时间:2022-01-19 15:54 累计次数: 字体:[ ]

县行政审批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上级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紧盯目标不放松,突出重点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以服务项目建设、企业所需、百姓所盼为导向,以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为目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以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县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为引领,深入践行“双聚双高”专项行动,为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合力,汇聚动能。现就我局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截至目前,市场主体领域,共办理各市场主体登记业务30777件,其中,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514家,新成立企业3775家,其中2017年至今共累计新登记企业125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35家,股权出质登记62家。经营许可领域,共办理各类许可事项2263件,开展现场核查1369次。投资发展领域,共受理办件1570件,其中项目备案581件,核准16件,建议书24件,可行性研究报告58件,初步设计18件,节能报告审查5件,环评文件审批158件,登记表备案259件,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74件,烟花爆竹经营许可133件,易制毒品备案10件。建设工程领域,共核发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70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3件,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120件、建筑工程竣工备案66件。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进场交易项目424项,实现交易总额136.37亿元,节约资金8.7亿元。其中:工程建设交易项目365件,交易额134.28亿元,节约资金8.61亿元。政府采购项目47件,交易额2.01亿元;产权交易12宗,交易总额0.08亿元。

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办事成本

1.全力推动“一件事”落地,优化群众办事体验。在前期一件事开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和部门协同等方式进一步并“政府侧”多部门多事项为“企业侧”“群众侧”为 “一件事、一窗办、一次办”,编制了《如东县2021年“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标准(第三批)》,前后共梳理编制发布了71项“一件事”办事指南,指导相关部门做好窗口设置、线上指南维护及网办流程,申请人可通过“江苏政务服务网”如东旗舰店“一件事”专栏,线上查看、办理“一件事”,让老百姓不需要再为一件事跑多个部门。

2.探索实践“拿地即开工”模式,释放政务服务新质效。紧紧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四个阶段“一窗受理、一张表单、一份材料、一个平台、一套机制”,通过提前介入、代办帮办、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等措施,建立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通道,并出台了《如东县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审批服务实施意见》以及配套文件《如东县政府性投资项目提前招投标办法》,以项目开工建设时序倒逼、项目投入运行时序倒逼,确保企业在取得不动产权证后3个工作日内领取施工许可证。

3.试点“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汇聚市场主体发展动能。在南通市率先研究制定《如东县推进住所和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实施方案》,加大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力度,对住所作为通信地址和司法文书(含行政执法文书)送达地登记,实行自主申报承诺制,对经营场所实行负面清单备案制,积极探索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着力破除市场主体登记中的不合理限制,支持企业群众充分利用各类场地资源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断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热情。

4.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打造高效便捷发展环境。印发《如东县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工作方案》,初步梳理出我县县级层面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82项,分类采取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推进改革全覆盖。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尽快掌握业务流程及操作规范,让改革成果尽早尽快惠及于民。在餐饮服务审批工作中,开展了照前告知、证前联动的如东工作模式,有效解决了餐饮项目选址难的问题,获得南通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5.科学开展园区赋权工作,延伸服务阵地激发活力。根据相关改革要求,以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为契机,在开发区、洋口镇全链审批赋权的基础上,结合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实际需求,重点聚焦园区产业发展主业,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牵头县相关部门开展全链审批赋权工作,在前期梳理形成清单和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洋口港经济开发区35项行政权力事项交接协议的签订。

6.制定十大创新项目,巩固提升改革发展成果。围绕“优服务、惠民生、促发展”,年初制定了全年十大改革创新项目。已为1144家企业提供了首套印章免费刻制服务并受到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的舆论推广;市场主体智能审批在袁庄镇试点基础上向乡镇推广;桐乡-如东政务“跨省通办”,在前期梳理首批30项办事指南的基础上,桐昆企业已通过两地“跨省通办”合作通道快速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医保关系转移100余件,目前正在与桐乡合作搭建跨省通办信息共享平台,拟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本地异地同步的便利化服务目标;开展上门服务12批次;发布工程建设项目工作简报24期;镇区(街道)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目前完成5家,其余正在有力推进中。

(二)服务项目建设,畅通服务渠道

1.提前介入服务,为项目把好脉、开好方。对全县范围内需新增用地的项目,我局牵头县发改委、住建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就拟落户项目的产业政策、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联合预审,解决项目“要不要、如何批、加快建”等问题,今年已先后受理59个预审项目,对于在联合预审中遇到的相关难点,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全力提升项目审批速度,争取项目早落户、早开工、早投产。

2.主动上门服务,为项目施好策、发好力。围绕全力服务重大项目、聚焦服务中小产业项目、长效服务重点企业,助力提升改革实效,我局开通惠企直通车,常态化做好项目上门服务和重特大项目跟踪帮扶工作,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确保对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现场会办、限时办结、形成闭环,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真正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全面助力项目推进。今年已先后组织赴曹埠、栟茶、新店、袁庄、河口、大豫、外农、经济开发区、洋口港、掘港街道、东和集团、金光和桐昆项目现场开展帮扶工作。

3.服务与把关并重,为项目牵好头、引好路。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对照相关要求严格把关,对符合审批要求的项目及时高效办结,对不符合审批要求的项目,严格把好审批关。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聘请省级以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库,借助“外脑”力量,解决项目立项、环评、安全审批过程中的问题,真正为企业发展把稳方向、保驾护航。

4.强化上下联动,为项目起好步、开好局。对需要上级部门审批的项目,比如需要核转上报的化工项目,一律按照“市县联动”机制的要求,组织化工专家对项目的可研进行预审,通过预审,经县政府同意后方可核转上报。对能耗指标、节能量等重难点问题,我局创新思路想法办,主动加班加快办,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最大幅度政策支持,与企业、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帮助企业在项目推进中“抢时间、促推进、抓效益”。

(三)提升便利化水平,拉近办事距离

1.打造“一站式”服务,塑造服务品牌。市场主体领域,成立“企业开办一站式”服务专区,由审批局、税务局、公章刻制、商业银行等与企业开办相关的部门派专人进驻,配备帮办代办人员,为新开办企业提供全链条通办服务。服务专区还设置自助服务专区,配置“可信身份认证”、营业执照办理一体机等智能设备,并配备专人进行指导和服务。今年已为2113家企业提供了“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领域,在全市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立工程报建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从项目立项至不动产权前置条线所有业务窗口,对我县工程建设项目按照“一窗受理、分类办理、集成服务”的模式进行服务,为企业报批报建提速增效。

2.拓展智能审批,打通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试点开发“基于申请材料结构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审批要素指标化”的营业执照智能申办系统。通过信息共享、自动比对、数据核验、自我承诺,实现就近即办即取照的目标,将市场主体登记时间大幅压缩至即办即取,实现“办事体验好、审批效率高、登记质量优”的改革目标。在前期县政务服务大厅、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栟茶镇、岔河镇引进营业执照自主办照一体机基础上,我局于今年6月印发了《如东县市场主体智能审批向镇区延伸工作方案》,在各镇(区、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局)设置延伸服务网点,把改革成果推动到百姓家门口,进一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办事需求。

3.全程电子化交易,提高服务效能。充分利用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 对交易项目的招标、投标、开标和评标实行“一网通办”,各类交易项目常态化实行“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和“远程不见面开标”,不见面开标率100%,简化交易流程,缩减交易时间、降低投标成本,切实做到让招标人“少跑路”、投标人“零跑路”。

4.筑牢服务意识,聚焦老年人便利化服务。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推进老年人便利化服务持续走深走实。在大厅设置敬老专座; 印制大字版服务告知单;提供便民服务箱,配置老花镜、放大镜、口罩、创可贴;在导服台配置老年人轮椅和应急救治设备,放置“夕阳红备忘录(意见薄)”,回应老年人关切;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创新服务方式并行,为不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老年人可凭有效身份证件、纸质通行证明,进入政务大厅办理业务。

(四)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办事支撑

1.聚焦办事无忧,全力构建帮办代办体系。依托全县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全县的三级代办帮办服务体系,组建专职代办帮办队伍,配齐配优配强专职代办帮办人员,及时了解各镇区的工作开展动态,倾听好代办帮办人员的工作困难诉求,开展好对代办帮办人员的业务培训,聚焦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落户,实现做强做大,关注镇、村级日常民生小事、百姓生活琐事,实现做优做细。

2.强化内部管理,精细提升标准化服务水平。继续强化政务服务大厅督查工作,融合日常巡查、视频监察、领导巡视、明察暗访、专项督查等机制,不断完善政务服务投诉处置运行机制,提高大厅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对进驻部门、分中心、窗口以及个人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县级机关整体目标考核和各类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3.着力规范标准,促进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务服务大厅窗口服务规范》为标准,以《江苏省为民服务中心标准化评价指标(试行)》为要求,全面推进提升各级政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开展了基层政务服务全覆盖调研,从大厅建设、窗口设置、日常管理、人员培训、事项认领、业务办理等方面提供业务指导,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4.创新工作机制,多措并举打造标准体系。落实群众满意度回访机制,每月定时收集各服务窗口的群众满意度办件数据,交由第三方进行满意度回访, 并将反馈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和跟踪反馈。据统计,每月好评率均在98%以上。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县所有镇、区、街道开通政务服务窗口“好差评”扫码评价功能,对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及时梳理、总结,确保企业群众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二、2022年工作计划

1.着力强化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基层政务服务指导力度,深化政务服务综合标准化工作,加强政务服务大厅岗位服务标准宣贯力度,推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全县域统一,无差别办理”,实现由“单一窗口”向“全科窗口”、“一窗多能”向“全科全能”转变。

2.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变“管理者”思维为“用户体验”思维,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实现更多事项的指尖办、自助办、网上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推进政务大厅及为民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办理区建设。

3.围绕改革目标狠抓落实。全面推行“一站式”“拿地即开工”“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以全省住所与经营场所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建立经营场所负面清单,实现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促使市场主体“活之又活”;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减、放、并、转、调”,提档升级容缺受理、全链预审等特色审批服务,先行探索数字化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等机制,推动“拿地即开工”制度机制的固化优化,解决工改“一站式”中事项应上未上、业务应办未办、人员应进未进等问题;升级企业开办“一站式”,以自助办照一体机为载体,推动“集成式审批、引导式服务、全天候办照”商事登记智能中心就近进驻全县银行营业网点;强化“证照分离”改革,着力审管联动及强化改革协同配套措施,力争2022年底前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4.跟踪指导园区赋权工作。切实做好赋权事项衔接工作,继续探索实施“菜单式”“精准化”赋权,指导园区编制事项办理指南,对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调整事项与园区进行实时动态衔接,同时加强业务培训、跟踪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赋权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相关权力事项依法下放到位,助推园区创新转型发展。

5.全力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以行政审批“简而再简”、服务“好上加好”、落实政策“实而更实”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责任担当。通过推动材料再精简、时限再压缩、流程再优化,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梳理和分析,对症下药,有效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审批效能。

6.持续做好项目走访服务工作。在做好常态化主动上门服务的同时,更多地倾听企业呼声,了解群众需求,采用下沉式、精准式的方式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把走访过程中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清单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任务清单,推动全体人员在项目服务、连心助企中当好企业群众的“店小二”。做好政策宣传,改革和新举措落地后,要及时关注施政过程,收集企业和群众反馈,调整并完善各项举措,引导企业了解新制度,适应新模式,让新政策新举措真正惠及更多企业群众。

7.健全代办帮办服务体系。研究出台《如东县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代办帮办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便民利企为出发点,紧盯政务服务痛点、难点、堵点,提供全县域、全领域、全覆盖的代办帮办服务,明确各级责任分工,建立联合会商、信息互通等机制,常态化开展代办人员培训,编制高频代办事项操作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