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如东县委、县政府和市气象局的坚强领导下,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抓手,坚持“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推动如东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引领如东气象事业发展
(一)突出政治建设,推进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
扎实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等活动,通过集中学习、主题党课、笔谈千字文、现场学习等方式,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二)强化规范管理,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建设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组织制度,领导班子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创建“心系百姓冷暖 气象服务万家”党建服务品牌,被县级机关工委授予“2020年度县级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三)持续正风肃纪,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监督责任清单等,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完善履责记实制度。相继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专项检查和整治。坚持问题导向,先后修订完善9项制度,坚持制度管人、管事。
二、以建设“强富美高”新如东为宗旨,切实增强气象服务能力
(一)精准服务大项目
一是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紧盯金光、桐昆、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气象服务需求,每天向沿海重大工程施工单位和如东海事处、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进行2次文字材料服务和1次短信服务。主要负责人赴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开展“加强管理,提升企业防雷安全水平”安全宣讲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防雷安全意识。二是加强海洋气象服务。牵头举办南通市海洋气象服务工作研讨会。组织召开“南通沿海条斑紫菜养殖气象保障关键技术”专家评审会,技术成果在《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汇编》出版。1人被县委表彰为“2019年度如东高质量发展先进个人”。
(二)精细服务大农业
一是深耕气象为农服务。发布“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服务材料120期;全县 530名种植大户全部纳入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重点服务对象;每天开展农业保险、服务直通车、智慧农业、专业用户短信服务,遇有重要天气进行加密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气象协理员作用。围绕乡村振兴建立相关考核机制,召开气象协理员会议,对各乡镇、村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到最后一公里。三是创新服务新模式。联合农业专家成立专家联盟小组,在如东喜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开展“互联网+” 气象服务,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进行报道。
(三) 精密服务大安全
一是防雷安全重点单位检查全覆盖。充分利用“双随机 一共开”平台进行监管,完成重点监管对象217家,实现100%覆盖,其中发现安全隐患要求整改单位29家并督促整改到位。召开了防雷安全中介机构座谈会,要求3家中介机构每月抄送相关检测报告。1人被江苏省气象局表彰为“2020年度防雷安全生产先进个人”。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中心窗口办理“不见面审批”15件,其中防雷审图9件、竣工验收6件,办结率达100%。施放气球审批8件。三是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能力。与市局配合,积极参加2020年南通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活动,被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关注报道。四是人工影响天气机制不断健全。签订人影安全责任书,完善人影安全各项制度。重新绘制袁庄、双甸镇两个作业点安全射界图。组织人影培训演练2次,参加省、市培训演练3次。
(四) 精心服务大民生
一是精心做好预报预警工作。截止11月底,发布重要天气公报30期,发布台风、雷暴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91次。发布洋口港海域、疫情防控等专项天气预报服务共400期;春运、中考、创文、海洽会等“服务专报”40期。二是优化业务流程。完善2020年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重新修订“一规二图三台账”预警服务业务规范、地面测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汛前业务培训2次。全年我局有4个月测报质量并列全省第一。三是加强生态气象保障服务。与生态环境局开展未来48小时环境质量和未来7天空气污染指数预报。四是运用新媒体服务民生。微博更新2145篇,微信公众号每日更新,接受新闻媒体采访40多次。为疫情防控专题制作、转发防疫科普知识、防御指南、通知信息等360条。
三、以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中心,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
一道防线作用
(一)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增强
一是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基本建成。如东县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心软、硬件已建成,经与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对接完成相关单位的数据共享,目前处于试用阶段,即将进行验收。二是编制印发《如东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完成县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更名和成员更新工作。三是横向联合,共建防御体系。与应急管理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四是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基层气象灾害静态数据统计,绘制了气象灾害风险一张图。五是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一队伍”建设。梳理更新了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名库,完善了气象信息员通过钉钉平台上报灾情的体制机制。
(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设“如东农业气象科普基地”室外科普项目。增设如东县高级实验中学校园气象科普站。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气象科普基地对外开放制度,今年已接待中小学、县级机关等社会各界人士12批次共1200多人。积极申报全国气象科普基地。三是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借助“FM896如东新闻综合广播”“如东新媒体”开展“3.23” 世界气象日主题宣传活动。组织“5.21”防灾减灾日开放日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气象灾害科学防御知识。1人被县文明委表彰评为“2019年度如东县优秀志愿者”。
四、明年重点工作
1.提升气象监测水平
更新或新增6个气象自动观测站,提高监测覆盖率;建设1-2个海洋气象站,提升沿海气象监测水平。
2.强化大项目气象服务中心工作
为金光、桐昆等重大项目及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气象智慧,从项目规划研究、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气象保障服务。继续做好LNG能源岛的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3.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作用
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实现新闻媒体、应急广播、通信运营企业与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机联动。全面落实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传播功能配置标准,建立健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叫应”机制,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
4.织密气象为农服务网络
建设2个农业小气候站,对接农业大户,加强对农业气象的服务。推行“互联网+气象服务”新模式,助力农业生产。
5. 全力做好危化行业防雷安全监管专项整治工作
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完善“互联网+监管”工作模式,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管理措施。把防雷安全信用管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黑名单制度。探索聘请防雷专家现场检查模式。
6.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能力
加强气象、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和气象条件对主要污染物影响评估。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改善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