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万璐璐 曹磊 周霞)连日来,高新区新丰村25组的曹爱军、刘雪梅夫妻俩正在地里忙着收割青蒿菜。曹爱军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除了这片菜地,他们还有250亩的粮田。得益于这两年区农技服务中心的各项培训和指导,这对年轻夫妻如今已是农业耕作上的能手,连续两年获得了大丰收。
曹爱军、刘雪梅夫妻俩流转土地做家庭农场主已有五六年了,算是这一行的资深干将,然而让人诧异的是,夫妻俩今年也才30出头的年纪,这样年轻,为何选择做职业农民?原来,曹爱军从小就喜欢装装拆拆,对机械有着浓厚兴趣,他18岁学校毕业后,就到南通学习修车技术,学成后,夫妻俩在小洋口开了一家汽修店,一年也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一次偶然的机会,曹爱军得知一位连云港的朋友在小洋口承包土地种植粮食,都是机械化操作,收益还不错,他觉得种田也不是什么难事,就琢磨着回老家新丰村种田去。夫妻俩一商量,说干就干,随即关掉了生意还不错的汽修店,回到了老家。
2013年,夫妻俩先流转了50亩土地,同时购买了收割机、播种机,代为周边的农户进行收割、播种服务。积攒了一定的经验后,他们于2014年又流转了250亩土地,申领了如东曹爱军家庭农场。田多了,种什么,怎么种,谁来种,一下子问题全部暴露了出来,这时候他们才发现,种田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的多,需要技术、劳力,更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
夫妻俩没有任何种植经验,只能边种边学,一面向身边有经验的农户讨教,一面找来各种书面教材给自己“充电”,不放过任何进步的机会。“有一次,村里推荐我去参加县农广校和高新区农技站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有经验的农场主,也听到了很多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我这才知道,原来种田还有这么多学问。”曹爱军告诉记者。
在今年初区里举办的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中,曹爱军认真听课,详细笔记,主动向讲课的专家老师请教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水稻生产上,他运用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普及率占100%;成功运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100%;在水稻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统防统治科学用药。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再也不随意买药,改变了“经销商说买什么,农民就买什么”的观念。通过几年的实践,他基本解决了农业生产上遇到的难题,改变了过去单一种植的老品种产量低、品质差、市场价低的局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给曹爱军的农村创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也给正在蓬勃兴起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到了较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为今后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注入了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