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通市如东生态环境局在市局党组及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如东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县决策部署,着力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加快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升环保管理能力,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
全年PM2.5年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二。优良天数比例87.4%,全省54个县区市排名第一;17个市考以上断面全部达到上级考核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我县被评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完成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地区,获省政府督查激励;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等待正式发文;洋口港-东凌段“美丽海湾”入选今年省级美丽海湾示范项目;中央环保督察交办信访及反馈问题全部通过整改销号。
一、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目标导向,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先
一是水环境质量逆势提升。全年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251项,全市最多;创新水环境执法监管模式,在北凌新闸、环东闸口国考断面架设无人机机库,实现养殖尾水实时监管,典型做法在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简报》进行推广,全市唯一;在全市率先升级涉水企业应急管控方案,实施全时段的监管。面对梅雨期间我县入海断面水质数据严重异常影响全年考核的困境以及断面周边水利工程实施对水质的影响,我局积极向生态环境部争取协调,将施工期间考核断面调整为临时替代断面,剔除暴雨期间异常数据,预计我县17个市考以上断面年底将全面优Ⅲ。二是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全省领跑。组织专家开展大气治理项目专项核查,全年实施大气治理项目457个,为42个项目出具大气总量平衡方案。开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的深度治理,更新空气质量异常管控清单和重污染天气管控清单,共将400家企业纳入管控范围,成功培育5家市级空气质量异常豁免企业,培育13个豁免工地。三是土壤环境质量稳中提质。我们稳中有进。持续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有力保障县城经营性用地供应,全县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全县47个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地块实现“两断三清”,高风险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工作获省生态环境厅认可;在全市率先制作“如东县农污点位及水功能区划一张图”,积极创建“农村生活污水社会化治理示范县”。
(二)坚持服务为先,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强劲
一是引导企业“优排优管”。优化县级调蓄库,完成63个项目总量指标平衡工作,帮助金红叶纸业(南通)有限公司一期技改和二期项目、九洲星际新厂区、恒越等重大项目化解排污总量平衡问题,为360家企业核发排污许可证,帮助700家企业加强排污管理,全面完成南通市排污许可提质增效目标。二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指导完成全县12个重点行业开展绿色发展提升整治,全市覆盖行业最多。持续推动企业及园区清洁生产,沿海经济开发区入选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创新试点,立洋化学再沸器连续蒸发优化方案入选全省清洁生产典型案例,相关工作得到部、省领导高度肯定。全面落实规划环评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实现县级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全覆盖,为园区项目落地提速增效。三是助力项目稳产增产。面向26℃温馨服务企业、白名单企业、省市重大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对重大项目实行建档立卡跟踪帮扶,开展企业“面对面”交流,组织班子成员帮助化解难题,开展“环保体检”助推企业无忧发展,多个服务企业案例入选市、县典型案例,在2023年人大评议中,获得100%的满意度。四是全面提升“执法温度”。建立健全正面清单制度,新增62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全市首个出台《南通市如东生态环境局对于首次发现的轻微环境违法行为给予提醒式执法的实施意见》,下达《提醒整改告知书》41份,约谈企业负责人50家次,对160家企业实行免罚减罚,减少处罚款约500万元。积极开展非现场执法,通过非现场执法发现的案件占总案件的38.84%,真正做到了“无事不扰,精准执法”。
(三)坚持争先创优,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有为有位
一是积极开展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亮点工作被学习强国等国家和省级平台宣传报道。二是持续打造最美沿海风光带,洋口港-东凌段“美丽海湾”入选今年省级美丽海湾示范项目。三是有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定期调度机制,危废填埋处置率下降1.67个百分点,洋口镇被列为全省化工园区新污染物治理省级试点,率先开展“无废园区”建设。四是“无异味园区”创建成效明显,组织对化工园区91家企业开展“无异味企业”创建,推动洋口化学工业园区56个治理设施完成升级改造,园区VOC日均浓度以及日峰浓度均下降15%以上,完成省挂牌督办工作目标。五是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运用“环保贷”等绿色金融工具,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补贴等手段,全年申请上级补助资金约7000万元,有力助推企业绿色发展。六是生态保护工作亮点纷呈,建立江苏首个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示范基地(如东勺嘴鹬保护小区高潮位栖息地),我县热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观测成果在全市生物多样性新闻发布会上交流发言,沿海自然生态保护成效在多个国家级平台展示,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与肯定。
(四)坚持防范化解,县域生态环境安全愈加稳固
一是全面加强队伍建设。注重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强业务能力培养,培育“执法、监测尖兵团队”,今年如东生态环境局获执法市级大练兵团体二等奖,同时获得省级大练兵先进集体,监测获市级大练兵获团体三等奖。二是全面加强信访稳控。在全省率先试点建设环境信访综合管理云平台,全年生态环境信访总量、越级信访实现“双压降”。央督、省督全部信访交办件均销号办结。三是全面加强风险防控,率先在全市开展全县184家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环境应急基础能力达标建设,在全市率先出台《如东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第三方服务机构全过程监管工作办法》,构建应急预案第三方机构监管体系,洋口化学工业园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暨“一园一策一图”成功申报国家级试点。
二、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我们将继续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抓好各类减排工程项目,助力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一鼓作气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将如东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向纵深推进。
(一)守牢主责主业,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不断夯实根基,补齐短板。完善老集镇污水管网建设,不少于60公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确保2024年新增纳管不少于1万户。持续推动农田退水的试点治理,不断扩大农田退水生态化改造工程的治理面积;挖潜2024年减排项目,排定水污染防治项目工程不少于200项,排定大气污染防治项目不少于80个。二是锚定目标任务,深化协作。在水环境治理上,加强与水务、住建、镇(区、街道)的深度配合,在溯源排查、长效管理等方面形成合力,同时加强上下游跨区域的联动,促进信息共享、区域共治。在大气环境治理上,加强省控站点周边的微环境整治工作,国三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工作。三是开展专项检查,打击违法行为。加大力度开展涉水企业执法检查力度,对重点断面汇水范围内的涉水企业、养殖场、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全覆盖检查。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加强对省控站点周边各类涉气污染源的督查检查力度,压紧压实相关部门和镇区“治气”职责,确保完成我县全年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四是完善应急措施,做好异常管控。进一步健全企业在线监控设置,扩大应急管控范围,排定涉水、涉气应急管控企业名单,细化应急管控措施,做到预警响应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巡查督促到位、异常反映到位。
(二)聚焦民生福祉,不断化解突出环境问题
持续推动省督、央督等上级交办信访的验收验号,定期开展“回头看”检查。紧盯重点信访,加强关注、跟踪,对疑难、重复、越级信访严格执行领导包案制度,增强分析研判能力,坚决避免进京访情况出现,化解突出环境问题;发挥网格化环境监管效能,通过每季度开展1次网格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全力压降本级环境信访量。充分运用好信息化信访云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定期对平台重难点信访进行会商,加快生态环境领域“急难愁盼”问题的高效化解。积极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强基提能”三年行动实施计划(2023-2025),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在初步完成全县184家较大及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环境应急基础能力达标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对企业环保安全专员的能力培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不断织密环境安全生产防火墙。
(三)持续高位发展,不断提升服务监管水平
一是做大做强全县排污总量。深入探索污染物多源审核、规范化运行收储与跨源使用,不断充实总量储备库,为重大项目落户赢得先机。同时跟进项目服务,深入企业,主动服务、提供环保指导帮扶,强化总量保障,积极总结服务成效,做出更多服务发展典型案例。二是深化排污许可管理及环评监管。加强排污许可与环评、监测、监控、执法的有机衔接,实施全联动监管;实现问题反馈、督促整改、跟踪落实的全闭环管理,全面健全排污许可全过程、全覆盖、全联动、全闭环监管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持续开展环保体检,推动绿色发展。根据企业自身意愿,持续开展“环保体检”,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速度。四是开展多种形式执法,提升执法精准度。持续开展环境执法“亮剑行动”,强化企业监管,严厉处罚环境违法行为。强化联合惩戒机制。进一步创新执法监管理念,深化非现场执法监管手段的应用。坚持执法与普法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向企业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自觉守法意识,指导企业规范维护、更新、使用污染治理设施。
(四)关注生态保护,不断擦亮生态文明名片
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基础上,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继续申报“小洋口段”美丽海湾国家级示范案例项目,擦亮如东金色名片;推进“无异味园区”建设以及“无废城市”建设走深走实,让水清岸绿、整齐洁净成为如东的“第一印象”;继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观测、生态缓冲区建设、生态岛试验区实施等工作,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现代化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