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洋口港开发建设
促进如东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洋口港对如东有着特殊的意义,洋口港的发展将促成如东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根本转变,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而港口大吞吐、大物流能力的提升也将同样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因此,港口与港口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处理好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研究洋口港的建设与如东县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议通过创造综合性港口空间利用、集中配置产业、实现港产城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合理分工等来实现洋口港和如东的互动发展。
关键词:洋口港 如东 区域经济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港口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港口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份额。例如,美国东海岸经济圈依托纽约为中心而繁荣发展,日本弹丸之地,却因为港口众多,形成了一大片经济发达地区。
洋口港对如东有着特殊的意义,一直以来如东由于东边和北边靠海处于交通末梢,交通和区位长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如东经济的发展,而一个海港能直接打开国际通道,与大洋彼岸160多个国际码头相通,迅速成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前沿和活跃发展要素,并促进大资本的流动,给区域带来无限发展空间和潜力,这会是如东发展的根本性未来。因而,洋口港的发展将促成如东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根本转变,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而港口大吞吐、大物流能力的提升也将同样辐射周边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一、加快洋口港开发建设,促进如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举全县之力建设洋口港,一度成为如东百万人口的共识。洋口港的开发建设被寄予厚望,其发展程度事关如东发展全局,也是如东经济和社会得到跨越发展的根本所在。因而,加快洋口港开发建设,使其快速步入投入产出并举的新阶段,成为眼下最迫切的任务。
西欧和日本的经验表明,应该把港口看成是国家和城市社会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加以对待,除港口自身所具有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外,还应把港口作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重要条件。因此,发达国家并不要求从码头的建设投资中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而是从整体利益出发,把港口的规划建设,纳入整个城市产业发展的规划之中。以鹿特丹港为例,荷兰当年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开发建设,同样,鹿特丹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早在十多年前,鹿特丹港的直接和间接雇员就达30多万人,港口及临港产业对鹿特丹市GDP的贡献率达到34%,对社会就业贡献率达到21%,其早已成为鹿特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重要依托,甚至处于荷兰的经济中枢地位。
对于如东而言,一定要把洋口港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加以利用,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扶持,使之能成为带动整个如东产业结构发展的“发展极”。发展极的概念是由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佩尔鲁克斯提出的,他认为,经济不是在整个城市各个区域以同样速度增长的,而是以一定的地区、一定的部门快速发展来带动整体的发展,这些地区、部门便成为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极”。如东城市的发展极应选择在洋口港及港口区域,因为洋口港及港口区域具备了成为“发展极”的最有利条件。
从港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充分利用洋口港的优势条件,大力提升港口城市产业结构,促进港口城市的全面繁荣。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由城市内外多种因素影响确定的,既有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前提下,对城市现有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也有着眼未来,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新选择。只有经过全面的考虑和综合的分析研究,才能制定出可行的城市产业结构战略。
考虑到如东的长远发展,必须把洋口港作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的核心纽带加以利用。因而,要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如东的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等产业向洋口港集聚,实现洋口港及港口区域的功能多样化,将洋口港及港口区域发展成为产业俱全的综合经济区域。只有这样,产业结构才能在“增量”投入下得到快速优化,港城获得一体化发展,如东的区域经济才能有夺人眼球的表现。
二、当前加快洋口港开发建设,促进如东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待加强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然而,资源的分布都是不平衡的,这就需要通过运输来调节。港口是水上运输和陆上运输的节点,起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能使各种资源物流成本降低,节省区域内的交易成本,加强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流,强化所在地区的同质因素,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进而形成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促使整个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但事实上,洋口港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海陆联运难
目前,洋口港疏运主要依靠公路,其次是水运,铁路运输仅占很小的份额,与发达国家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制约水运与铁路集装箱联运的主要原因是,水运与铁运的运载设备及集装箱技术标准不一致,铁路缺乏相应的场站和装卸设备以及货物代理经营权和网络,铁路与集装箱港区没有实现无缝转运对接,铁路运输的体制机制不够开放,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等等。海铁联运难将严重影响洋口港和海洋铁路作用的发挥,制约内陆腹地经济发展,加剧公路运输压力,不利于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和保护大气环境以及运输安全,更限制了对如东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重规模,轻效益
在追求航运中心或枢纽港、干线港的目标下,港口业界普遍存在唯吞吐量为大的倾向,有的人片面地认为吞吐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就称得上国际航运中心或枢纽港、干线港。为了吞吐规模的扩大及货源的争夺,国内各港口间不惜相互间杀价竞争,而不论是大宗散货还是集装箱运输都存在这种情况。据有关资料介绍,以集装箱为例,国外港口每TEU的利润为200美元,而国内港口仅有100元人民币左右,有的港口甚至还在亏损。洋口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事实上,港口开发不讲效益是不行的。
4.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由于长期条块体制的分割,洋口港与如东其他地区在项目安排上呈现产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如东区域内各镇区大多已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圈”,区域联合的意向多于实质性行动,争当“龙头”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要素合理流动特别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项目联合开发、区域内跨镇区资产流动或共同引进大型项目上,并无明显进展。各镇区与区域外的经济联系,其紧密程度甚至大于区域内联系,在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上相互竞争这一客观现实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如东的发展。
5.人口和地域制约
洋口港的发展受到人口和区域的制约。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长沙镇),规划面积为246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3.98万人。港口的发展也好,城市的发展也好,都和人口的集聚程度息息相关,人口的不足意味着劳动力的缺乏、消费需求的疲软,更意味着在港口城市繁华度上大打折扣。目前洋口港的人口并不多,无法对洋口港建设成为东方大港起到足够的支撑作用。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区域面积。
三、加快洋口港开发建设,促进如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着眼于港城发展未来,创造综合性港口空间
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国家不断探索港城共同发展的新途径,认为港城的发展,首先要创造综合性的港口空间,即要在港区创造:一是成为高效率的物流空间;二是形成高质多样的产业空间;三是成为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形成一个能够发挥多功能的空间,需将洋口港及港口区域空间所具有的物流、产业、生活等各自功能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提高空间整体的效率、安全度和舒适感的目的。
洋口港创造综合性港口空间,要求洋口港除流通、中转功能外,还要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发展临海工业,实现港口工业化。所谓“港口工业化”,就是在港口或港口区域建造大量工厂,利用港口的有利条件,从海外或内地运来原材料、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出口或运往国内各地或直接为港口生产建设服务。
(2)建立贸易中心,实现洋口港的分配功能。分配理论是一种新理论,它强调了一种产品的完成必须到消费者手中才算结束。因为社会生产率提高以后,产品大量增多,成本降低,而市场需进一步扩大,致使运输成本成为生产成本中重要的因素。因此,以最快的速度,廉价、高效而又安全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是产品完成的重要保证。利用港口的有利条件,实现港口的分配功能是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的重要措施。
(3)发展洋口港多种服务功能。首先是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和产业领域中的高度信息化,促进港口信息处理功能的发展。其次,港口信息处理功能的实现可为港口其它产业、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并带动咨询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4)完善洋口港的旅游功能。很多发达国家充分利用把陆域和海域融为一体的、富于变化的港口空间,使之成为适应人类与自然接触、以海洋和船舶为舞台的地区交流和海上游乐活动为主的旅游场所。洋口港作为沿海地区的中心与腹地联为一体,将海洋的恩惠赋予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
2.利用洋口港转运节点的优势条件,集中配置产业
洋口港是重要的转运节点,在这里可以实现陆转水、水转陆、水转水。在区域内配置工厂,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洋口港如果仅是形式上把产业配置在水陆转运点上,货轮靠岸装卸后,还要经过装卸一次或多次,那么,就会大大降低这种产业配置的意义。要采取措施,使工业布局靠近码头,而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工业港。现在有些国家采用了“挖入式港池”的方法,建立工业港区实现港口——工业——城市一体化发展。
在发达国家,工业集中配置在转运点上的做法多被采用,尤其是沿海的一些重要港口更为多见,像日本这样依靠从国外输入原料发展工业,同时又把制成品输往国外的国家,工业集中布局于港口区域的程度极高。目前世界上新建的多数大型钢铁厂、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等都配置在转运点上。
在洋口港转运点布局工业时,要尽量使原材料直接进厂、产品直接出厂,减少货物进站、出站、装卸的次数。东邻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日本大搞沿海布局钢铁工业,甚至不惜大量投资填海造陆建厂,其目的之一就是填海的同时,贴近工厂建设深水港,使海轮可以在厂区旁靠岸装卸,又配以最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使许多工厂的生产流水线都是由船边进料,经过紧凑的自动流水生产线再到船边出产品,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港口区内完成的,使得生产和运输融为一体。如果用“运输是生产的继续”这一观念来衡量,那么这种自动化生产流程,实际上已通过远洋巨轮的廉价水上运输,延伸到世界最佳原料产地和适宜的消费地区,把城市辐射能力与港口腹地相统一。事实上,日本已形成了以海岸为生产轴心的世界性的自动化生产销售流水线,并以大吨位运输船舶连接成全球性的生产运输网络。
3.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实现港产城联动
洋口港发展临港产业区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产业集聚程度高,临港区大多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目标,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最终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二是产业影响深,临港产业具有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特点,一般选择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高、产业关联度高、具有较长产业链的产业作为临港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深远的影响;三是经济拉动力大,港城一体化建设的落脚点之一就是要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临港产业不仅要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发展对象,还要在园区内大力发展大批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可为港口提供大量稳定的运输货源,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连带发展和促进关系,即所谓“港产城联动”。
从国内外港口城市发展战略来看,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日益成为“以港兴城、以城促港”的关键举措,也是未来发展如东经济的重要举措。以港口为中心龙头,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摆脱港口单纯作为交通枢纽的一元化发展模式,促使港口的多功能效应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港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4.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各个区域之间的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互通有无,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洋口港济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形成紧密的交通网络,实现经济、信息、资源之间的交流。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让企业形成集约性发展,企业之间可以一个产业链条,让区域经济得到丰富、集中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发展让整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得以欣欣向荣。
洋口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可以极大地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改善周边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在如东的经济发展中,洋口港是经济中的一个重头戏,它的发展可以为如东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国民收入、增加百姓的就业机会,为如东提供税务收入,为如东的经济作出贡献。此外,洋口港的发展可以带动周围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区域的形象创设一个优渥的形象,让国内外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向此处,因为有梧桐树自然可以引来金凤凰,有了优越的环境,优秀的技术和人才自然也会纷至沓来,从而带动周围腹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为如东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5.突破行政限制,区域合理分工
洋口港要全面展现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必须突破行政区限制,城市、镇区之间合理分工,形成完整的、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公共设施体系,既与外部市场有开放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区域特色,这是实现洋口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思路。对于突破行政限制,首先要反对地方封锁,全面清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让各类企业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其次,洋口港与如东其他镇区要做好合理分工。对于区域中的各镇区,合理的定位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要靠一两个“领头羊”的带动,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最终全区域共同发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