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镇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举措
来源: 长沙镇综合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13 09:02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长沙镇聚焦保障发展中心任务和强村富民目标要求,在“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谋划、精准发力,做到服务更主动、产业更兴旺、民生更幸福、生态更美丽、治理更有序,全年各项目标落实见效。

(一)强化港口服务保障,构筑了更加稳固的后方支撑

一是做好用地保障,服务项目落地。高效征拆让地,完成三八横河地块土地征收省级流程办理,完成如盐滨管线住房户腾退、高速连接线红线内住房腾退等工作,有效保障洋吕铁路、阳光岛110kv、如盐滨管线、洋通高速等重大项目顺利施工完工。稳妥实施安置房分配,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做好政策调整和宣传,4个项目共计283户产权调换户,截至10月底签约交房272户。

二是完善公建配套,提高区域承载。全要素推进老集镇综合整治和市容环境日常管理,长沙、北坎、卫海老集镇污水纳管项目实施完成,针对占道经营乱象,科学设置便民疏导点1个,引进摊位63个。紧抓道路改造提升,运河线完工,长新线、洋口港大道(海堤路)完成底层浇筑,3.2公里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工程实施完成。

三是主动靠前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在助力洋口港招商引资上积极做贡献提份额,申报认定科创项目4个、高企转化1个,外资到账100万美元;全流程跟踪服务项目报建,陆河村22MW集中式光伏项目获得省并网指标,富盐村星达菌菇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预计明年一季度建成投产。便民服务中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延时预约、帮办代办等特色服务,协助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400余件,让“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

(二)深耕三农久久为功,绘就了更加光明的乡村前景

一是推动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以品牌强农振兴传统产业,精心打造南通吉优、鱼鱼禾尔、滨海村文蛤、金红叶纸业、龙俊鲜蛋、星达菌菇等地域产品,成功入选“如意东方”区域公用品牌,参加县级优质农产品推介活动4次。以现代农业提质产业结构,投资1.5亿元,建设富盐菌菇二期、滨海文蛤净化、北坎大棚升级、陆河渔光互补、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基地5个项目,推动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拓展,大大提高了本地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引领共同致富。在良种、良机、良法推广上下功夫,培育水稻、小麦优良品种,鼓励使用加厚膜、生物降解膜,加大农技培训、服务力度,分村建立农机档案,实施农机购置补贴223套,农机化三率水平较往年大幅度提升,全镇粮食种植总产量高达2.8万吨。指导村民拓宽增收渠道,鼓励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和谐家庭农场成功创成“市级无人化家庭农场”,完成集体资产出租和土地流转、鱼池承包等项目50个,交易总额达980万元。全年完成村营收入2579.96万元和各村(社区)自主经营性收入年增幅6%以上的目标任务。

三是提质人居环境,缔造和美乡村。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引领村民参与,激活人居环境整治内生动力。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全链条,垃圾“不落地”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强化各级河道长效管护,8座拆坝建桥工程做好验收准备。陆河村完成绿美村庄建设,长堤村完成公共空间治理全年考核和单项课题,北坎村、陆河村和长堤村完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项目建设,村庄环境梯次有序升级。

(三)守住兜牢民生底线,打造了更有质感的幸福生活

一是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兜住群众衣食冷暖。严格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发放计生、民政、退役军人各类资金1508.59万元,惠及11954人次,“民善康”参与率达到63.02%,补助资金惠及2101人次。精准就业帮扶和社保扩面,跟踪服务镇区75家企业单位,常态化进行用工缺工调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全面动员群众参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缴完成93.26%,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9%。

二是高效公共服务供给,改善物质文化基础。洋口港实验小学纸工坊、校园交通安全工程等项目实施完成,长沙镇中小学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验收。国家卫生镇复审迎查工作推进有序,省级健康村、省级甲级村卫生室创建如期完成,如东县第四人民医院完成搬迁,与长沙镇公立卫生院同步正式运营。各类文体惠民活动举办237场次,表演唱《十二月鱼鲜》、音诗画《暖流》被县委宣传部推送参加市文明实践走亲活动,建成5星级农家书屋3个,“暖阳洗衣房”文明实践品牌成功入选江苏省文明实践优秀案例。

三是做实为民服务项目,解决百姓急难愁盼。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着力完善照护服务体系,完成适老化改造16户,辖区两家养老机构规范运营,三民村睦邻点、助餐点建设完成,预计年底前试运营。组织调研学习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完成骨灰架采购项目1标段招投标。大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15分钟拥军服务圈”获评南通市级示范点。

(四)严把安全稳定关口,创建了更为放心的平安环境

一是严查谨防,构建大安全格局。开展领导班子挂钩服务企业工作,推动解决了养老机构“拆窗破网”、沙建农“厂中厂”违建难题。聚焦建筑施工、交通、燃气、消防、海洋渔业等重点领域纵深推进治本攻坚,完成9座桥梁护栏改造工程和2处宽路窄桥改造工程,完成152户低保户“灶管阀”改造,对全镇18家餐饮单位安装工商业级燃气泄漏报警保护装置,采集录入274家小场所信息,查获涉渔“三无”船舶8条。

二是防治攻坚,优化大生态系统。出好组合拳,打好碧水蓝天主动仗。新建区域控水闸已建立初步联动方案,10月中旬以来,常态化调水9次。淮河流域94个排口已整改销号93个,280余个水质检测点位全面运行,开展检测11轮,异常水质点位溯源3次。生态环境管控区域内撤出南美白对虾养殖户达95%,预计年底全面完成。国四车辆提前淘汰18辆,淘汰量暂居全县第二。

三是抓早抓小,打造大平安社会。坚持前端依法治理,持续深化“海上红枫桥”风电产业链服务品牌效应,设立滨海村、陆河村法治观察点,初信初访效率显著提升,全年处置线下走访114件,平台登记32件,清零销号109件。强化中端排查预警,对征地、讨薪、滩涂、安置房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累计开展重点排查77次。躬耕后端多元解纷,健全首问负责、分类办理、信访联席联动等制度机制,区镇26件重点事件全部实现领导包案,未发生进京登记事件。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层治理共建力量不强,干部队伍后备接续乏力;征拆前置问需不够,后期群众矛盾积重;农业产业仍处价值链低端,项目储备不足,农业经济缺乏新的有效增长点;安全监管整治应急体系尚不完善,问题隐患时有疏漏;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信访稳定压力较大。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长沙镇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大力度写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保障洋口港建设发展两篇文章,打好“十四五”收官之战,全力为“十五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一)提升新城品质,打造港口“优”的服务。

一是提高征地质效,打造产业发展高地。高点高位谋划全年拆迁计划,明确时间节点,加强征拆“事前”筹备,提高群众在新项目实施中的前置参与度,更好预估评判化解群众诉求及矛盾问题,确保平稳高效推进、全额完成目标任务。持续跟踪保障项目落地,加大对在手项目推进力度,集中力量扫尾攻坚,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力以赴保驾护航。

二是深化惠企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招引服务力度,依托洋口港经济开发区项目信息库平台,运用沿海滩涂、存量建设用地、一般农用地等稀缺资源,大力宣传争取各级各类奖励政策。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加强基层商会建设,协同司法所开展法律“菜单式供给”和“订单式服务”,营造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提升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加快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扎实开展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巩固提升农路建管养运,强化路域环境整治,建成“畅、安、舒、美”通行环境。加大市容秩序管控力度,提高路口、街面等重点场所巡查密度,规范整治流动摊位,

综合施策引导摊贩自觉入驻便民疏导点,在兜住“烟火气”的同时守住城市“文明味”。

(二)推动全面振兴,培育三农“新”的增长。

一是深挖农业潜能,做强特色优势。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开展百亩家庭农场建设行动,推动土地高质流转,完成2025年度长堤村、卫海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项目,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产品经济价值,推动小农户提档升级。加强品牌推进,依托“如意东方”区域品牌,在特色果蔬、菌菇、禽蛋、海苔等知名度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本地农渔产品地理标志建设,为打造农业强镇赋能提质。

二是完善产业体系,拓宽增收渠道。提升产业项目发展及转型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原则,依托本镇菌菇、文蛤、条斑紫菜等优势资源,做好现代农业项目招商。精进落地农业项目运行质效,做优做强二产加工业和三产直播带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确保完成2025年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5万元和可持续经营性收入年增幅达6%以上的考核指标任务。

三是坚持和美之治,注入美丽动能。巩固滨海村、四桥村、北坎村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开展卫海村2025年度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工作。指导四桥村、滨海村、北坎村、陆河村、长堤村做好公共空间长效管护。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入户收集模式,强化考核对接,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三)厚植民生福祉,增添为民“暖”的底色。

一是着眼民之所需,全力保稳兜底。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广泛开展“面对面”社保政策宣传活动。以中心易地搬迁为契机,推进便民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健全制度、培训、考核,提升窗口人员服务能力和服务形象,不断提升“15分钟医保服务圈”服务效能。规范运行陆河村睦邻点、三民村睦邻点、三民助餐点,切实为农村老人办实事好事。

二是着眼民之所虑,逐步改质提优。发掘托育服务科学化、特色化照护,积极创建省示范性托育机构。做好国家卫生镇复审工作,推动省级健康村、省级甲级村卫生室和家庭医生工作室提质增效。加快完成骨灰堂运营前各项准备工作,力争2025年正式投用。广泛开展退役军人“四访四送”活动,在骨灰堂设立重点优抚对象骨灰专用阁和退役军人遗体告别厅,提升军人社会尊崇度。

三是着眼民之所盼,集中力量破题。不断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从细化功能科室划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卫生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推动长沙镇卫生院运营步入正轨;加大教育投入,增设港城幼儿园停车位,推动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改造,着力解决教师停车难、住宿难等现实问题。高效运用文体设施,健全“周末妈妈”志愿服务队,持续举办文体公益性培训班,以公益力量提升城市温度。

(四)严守安全底线,坚持发展“稳”的基调。

一是坚持标本兼治,提升本质安全。强化宣教作用,提高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排查整治隐患能力,规范行业安全生产协会运行模式,引导行业企业自我约束,推进消防安全监管网格化,发挥群防群治作用。以长堤村和滨海村为示范样板,逐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物资、储备、避难所、应急方案等软硬件,推动减灾能力整体稳步提升,创建滨海村“防灾减灾示范社区”。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筑牢生态屏障。聚焦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对河道排口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加强镇村巡查建设考核,督促项目管理公司及时解决污水收集处理问题,保障农污设施运行正常。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控“源”关键,常态化开展溯源流调,推广应用生物降解膜,优化南美白对虾养殖方式,使生产方式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坚持河海联动,加强海洋垃圾调查摸底,引导用滩企业、沿海沿河居民参与共治,共建水清滩净美丽海湾。

三是坚持打防结合,健全治理体系。持续保持对黑恶势力的高压态势,加大反诈宣传力度,对企业、校园、村居开展高频宣传,深化“‘洋’帆起航 崇法善治”品牌效应。指导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全覆盖。聚焦农村社区化衍生矛盾,探索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物业委员会“三委”治理模式,积极搭建软件平台,综合集成安保、重点人员管控、外来人口管理、海上拖拉机监管等多项功能,推动实现智慧管理。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压实领导包案促进矛盾化解在前端,保障发展大局稳定。